近年来,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巨野县大力推广了以“玉米机收、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小麦、玉米免耕播种”为代表的保护性耕作新技术,通过该项目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
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粮食稳产增产、节本增效、节能环保的集约化高效农业的新型耕作模式。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要从建设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入手,应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增长后劲。保护性耕作是利用还田机械或收获机械将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实施机械免耕播种,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实现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
二、保护性耕作的实施效果
近年来,巨野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把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取得了显着成效。截至目前,全县玉米收获机保有量达到980台,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达1300余台;2012年完成玉米机收面积40万亩,小麦、玉米免耕播种60余万亩,实施深松整地累计作业面积55万亩,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园20个,其中千亩以上连片示范点2个、5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18个,实施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达26.3万亩,。其中,董官屯镇义和庄农机科技示范园被省农机办评为 “全省保护性耕作示范”先进单位。
1、经济效益。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降低生产成本15%-20%。玉米平均增产15%-20%。据统计测算,保护性耕作一年一作玉米亩均纯收入比传统耕作提高138.6元,我县自2010年以来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60余万亩,增产粮食3100万公斤,增收节支6800余万元,亩均节本26元,增效88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社会效益。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改变广大农民的传统种植习惯与思维模式,而且充分提高广大农民专业素质;尤其是广大农机户,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结合农机作业项目,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使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3、生态效益。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土壤风蚀70%-80%。减少土壤水蚀60%以上,降低地表径流56%,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05-0.10个百分点,天然降雨利用率提高10%,化肥利用率提高20%,可有效减轻风沙扬尘及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
由此可见,保护性耕作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的风蚀,改善了生态环境;二是增强了作物抗旱能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三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四是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