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爷的讲述虽然能让人对农机补贴流程及骗补手段有初步认知,但还不够全面。事实上,我国各省的补贴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某农业大省一地级市主管农业补贴的处级干部刘林(化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谈道,当地以前是采用农民在购买时就少付一部分钱、财政根据销售情况补贴经销商的操作方式,但这种方式容易做假,后来才变成现在的农民先付全款、财政直接补贴农民的流程。
记者了解到,当前,这两种操作方式还都存在,只有少部分试点地区采用了直接补贴到农民的方式,绝大部分地区依旧是原来的流程,即农民亲自到当地县(乡)级农机管理部门填写申请表,经农机管理部门审查公示七天无异议后,由县级农机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后,把表格直接还给申请者本人,然后用户在申请表的有效期内,凭申请表和本人身份证到经销点购买农机具,付给经销商扣除补贴金额后的款项。农民拿到机具后要在申请表上签字,自己留一份,其余给经销商,并索取补贴机具的销售发票。补贴结束后,经销商跟农机局核对数据无误后向省财政厅提交结算申请,一经批准即可到省财政厅领取补贴款项。
这个过程看似流畅,其实有漏洞,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可能钻空子做手脚。甚至,即使是改成了直接补贴农民的方式,商家照样有办法从中牟利。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论采取何种措施,结果必然是政策补贴被农机企业、经销商以及农户三者分摊。
陶大爷向记者详细描述了以下现象:农民凭身份证在农村信用社开一个农补账号,购买机器时先全额付款,然后凭发票获得补贴部分,该部分钱会直接打入其个人的农补账户。按这种规定,只有具有农业户口的人才能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并开户,但“事实上,城市里的人买的农机比农民更多。因为并不是每个农民都需要或者买得起机械,非农业人士只要有钱,买了之后可以租给农民用。农机企业就是想将这一部分农机销售伪装成由农民购买的样子,想千方百计,找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者其他有农业户口的人的身份证来申请。”陶大爷说,“商家反正不会亏本的。他可以借用任何一个农民的身份证进行申请,然后把那些卖给非农业人口的机器算到这些户头上,就可以获取财政补贴。”
他的讲述绝非想当然。据媒体报道,2011年8月,黔江区某农机公司为了谋取巨额经济利益,一是利用自己为“金龙牌、世杰牌”等农机一级代理商的便利条件,通过冒用他人身份证,伪造申报材料,虚报农机销售数量,骗取农机补贴;二是以“富牌农机”等二级代理商的身份,伙同农机生产厂商、外地经销商,通过“走货”、“串货”等形式,将卖往河南省的农机伪造成销往重庆地区,从而达到骗取重庆地区农机补贴的目的。自2007年至2011年间,共骗取近百万元国家农机补贴款,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2012年5月,媒体报道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原副主任、重庆市农机管理办公室原主任罗泽宽为重庆众全农机连锁公司、重庆富牌农机公司等多家农机产品生产、销售公司的农机产品提供帮助,并为个别产品生产权转让费支付方面提供帮助;滥用职权,为不合格农机产品进入《重庆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和《国家支持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指令下属单位出具虚假报告,造成国家经济损失达人民币4738万元。
补贴机制亟待完善
刘林介绍道,农机补贴也只是对一些大型的农用机具进行补贴,比如水稻、割秧机等,有哪个定点单位,全国有一个补贴目录,就是农机目录,在这个目录之内的品种才给补贴,目录之外的就不给,比如一些小型农机等。像辽宁一年得一两亿。像本溪这样的地方地少一点,一年也就一两千万的样子。每年都给,额度还不小,大概在整个农机价格的20%-30%左右。“有一些厂家做了些工作,争取上目录,找人开鉴定会呀,也挺不容易的,这些也都是正常的。”然而,但现在我们的补贴目录本身就有漏洞,进入标准高,大家都去公关,退出机制不健全,你进入后高枕无忧,最后很多做成了价高质差的产品。正是这样的机制使一些达不到补贴资质的企业想方设法搭乘大企业的顺风车,大企业在巨额补贴的诱惑下也不乏违规操作者。这类运作不但使财政资金受到损失,更使那些自以为买到了放心机器的农民受到了产品质量的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