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形下,农机替代人力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再者,现在农村生活方式也与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变化,他们需要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生产条件,减轻劳动强度。这些都必然要求提高机械化水平。
近几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及扶持力度。由于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市场竞争促使农机作业收费价格下降,一些关键性农机化技术不断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激发了农民使用农机作业的热情。我国农民的农业机械拥有量不断增加,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展,农机化作业程度、综合保障能力和效益逐年提高。
可以说,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开发、生产体系和比较完整的农机推广示范体系,再加上国家和地方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更为高涨。
农机购置补贴始于2004年。是年,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7000万元。随后几年,资金呈几何级增长,从2005年-2012年,分别是:3亿元、6亿元、20亿元、40亿元、130亿元、155亿元、175亿元、215亿元。据最新消息,201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7.5亿元。
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举措,它对加快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产生重大而积极的推动作用。购机补贴政策实施10年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升,农民得到了实惠,还极大地拉动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统计显示,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当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从2004年底的35.7%,提升到2012年的57%。今年3月,农业部更是确定了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达到59%,培训新购机农民100万人等重大目标。农机工业的总产值从2004年的近900亿元飙升到2012年的3382亿元。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连续8年年平均增长超20%。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农机使用第一大国,农机装备制造第二大国。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该政策彰显成效的同时,购机补贴实施中也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企业过度依赖“补贴市场”、招投标制度有待完善,或是农民未能完全得到补贴的实惠。其中危害尤其严重的,是钻财政补贴政策的漏洞而实行的各种各样的骗补行为。
制度漏洞致骗补频发
国家制定农机补贴政策,本是为惠及民生,促进农业发展,但有些人却打起了套取农机补贴的主意。正如文首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所说,有补贴的地方就可能有骗补的事情发生,这是商人逐利的本性使然。可以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何乐而不为?
湖南邵东的陶大爷是个肚里颇有些墨水的农民,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一般来说,农机骗补有以下情况:一是没有享受补贴的人借用有补贴人的身份证去买;二是商店老板大量收集农补账号,将所卖出的农机全部兑换政府补贴。“商店老板可以谎报销售数量,以少说多。套取补贴后,再将商品退回厂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