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基础却相对薄弱,没有实行大面积的机械化,绝大部分地区还延续着最传统的作业方式。也正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增长水平。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农机补贴提高了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数百亿的财政资金发放下去,却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时而发生的农机骗补事件令人忧心。不拔除这些损害国家与农民利益的“毒牙”,农机补贴就不能真正地推动我国农机业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中国,有补贴的地方就有骗补。”某不愿具名人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无奈地说。此前,本报以《财政补贴:好钢如何用在刀刃上?》为题,全方位展开对中国现有各类财政补贴的探讨,对相关行业补贴大户进行调查,了解补贴产生的实际效果。本篇重点探究农机补贴的成效与缺失。
农机补贴助力农业现代化
在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是最具有活力的生产力要素,农业机械化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
农机可以推广先进农艺技术,如深耕深松、肥水深施、播种收割、免耕喷灌、秸杆切碎还田等。新型农机甚至还能催生先进适用的农艺技术。由于能够做到定量、定位、定时的精确作业,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农机还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各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都与农业机械化息息相关。在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系列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种地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开始进入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期,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逐步扩大农机覆盖率,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从农村劳动力结构看,我国近5亿农民中约有2亿成了“农民工”,而且主要是青壮年,农村里不是老人就是小孩,甚至连中年妇女都少见,她们往往也同丈夫一道进城打工,因此,我国真正务农的劳动力不仅数量减少、素质下降,而且严重老龄化。
南方一山村的曾金松老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曾爷爷有3个儿子,连同3个儿媳,6个青壮年全部在广东、广西等地打工。平日里,他和老伴照顾几个孙辈倒还“能奈何”,但遇“双抢”(南方种两季水稻,暑期既要赶紧收割早稻,又要忙着耕田播种晚稻,故用“抢”字)时节,两个老人加上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一块也吃不消。“让儿子儿媳回来帮忙吧,来回路费和误的工钱,种这点地怕还亏了。”曾爷爷的话说出了我国大部分农村缺少劳动力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