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变身“农场主”
家庭农场的试验也得益于中央的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大冶市政府为了鼓励更多人经营家庭农场,规定凡一次性流转500亩土地者,将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曹树金告诉《支点》记者,2011年,他流转了1100亩地,一次性拿到了55000元补贴。除此外,他还领到了8000元的油菜秧苗补贴。
目前,曹树金以种水稻为主,亩产量500公斤左右。除了种两季水稻,他还种植小麦和蔬菜。随着收入一年年增加,曹树金租地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去年他又流转了1000亩地,如今总面积达2000多亩。由于租种合同上写了“随行就市”,今年的租金涨到了每亩220元。
去年,曹树金年产800吨水稻,按照每公斤2.2元的市场行情算,他去年毛收入达170多万元。扣除添置的几台大型农机,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纯收入近30万元。
曹树金体会到了规模经营带来的益处,胆子也越来越大,他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总共6个合作人,我出资20万元,儿子出资10万元,其他4人各出资5万元,其中有个合伙人是农机部门的技术员。”
老曹说,种田是家里的全部收入来源,老伴和儿子都在帮他。今年,老曹的儿子刚刚退伍回来,他正在全力培养儿子,学习家庭农场的经营之道。
在大箕铺镇,记者遇到了一位高龄种粮大户――71岁的曹中豪。在城市里,这种年纪的老人一般是散散步、养养鸟,而曹中豪浑身上下充满着创业激情。
曹中豪说,前些年即使村里很多田都荒了,他也要把家里的15亩地里种上粮。眼瞅着这几年租地种粮的人赚了钱,曹中豪来劲了,2010年,他流转了300亩土地,此后的三年间,土地面积增加到700亩、1087亩,今年已经达到2800亩。
记者问:“为啥要种那么多地?”曹中豪说,虽然租金涨了,但还能赚到钱。主要种水稻,也有少量油菜。到了收获季节,就有粮贩子或加工企业上门收购,去年每亩田的利润为400元。
曹中豪说 :“成本很高,打药、下肥、田间管理等都得请人,光工人工资就占三成。去年花了20万元买农机,现在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机器都有。”扣除成本,加上政府的4万元补贴,去年曹中豪年收入为10多万元。
政府引导家庭农场
在大箕铺镇,类似这样的种粮大户有很多。大箕铺镇党委委员朱永强说,像曹树金和曹中豪这种身体硬朗的老人,通过经营家庭农场,改变了生活状况,增加了收入。赚到“真金白银”才是硬道理。收入的增加让大冶农民燃起了创业激情,尝试家庭农场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经营家庭农场,资金匮乏是面临的普遍难题。因此,不少农场主自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曹树金成立合作社后,不仅整合了资金,还整合了技术资源。曹中豪也成立了合作社,自己担任理事长,同时还是捷风融资专业合作社的理事。
很多种粮大户都感叹,上头政策好,政府的扶持资金很重要。在大冶茗山乡,一位干部透露,今年乡里有1000万元的农业奖补资金。除了对一次性流转500亩土地每亩奖补50元之外,还有其他奖补项目。
比如对养殖业,新建一栋150模式(一次出栏150头生猪)的猪舍,奖补1万元。对每亩产值达到2万元以上的高效农业,一亩奖励200元以上。除此外,对循环农业、存活率达到80%以上的楠竹、油茶等种植业也会进行奖补。通过这些工作,政府转变了作风,提高了服务意识,跟农民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资金奖补带动了家庭农场的经营热情。茗山乡种粮大户流转了4000亩土地,养殖大户流转了近3000亩土地,主要以养猪、养鸡为主。此外,还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一位加拿大华裔投资6亿元在茗山乡兴建了3000亩玫瑰花基地,这些玫瑰花主要用来提取香料和香精。
这些外来投资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通过大规模种植养殖,一方面获得了国家扶持资金,一方面赚取了利润,同时还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大冶,当地很多留守老人和妇女,他们将土地租出去后,每年按照市场行情收取租金,此外,在家庭农场或这些企业里打工还能挣工资,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