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问题待解决
虽然增粮潜力很大,但薯类生产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消费习惯。薯类兼有粮食、蔬菜、饲料等功能。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把马铃薯列为主食,然而在我国,人们习惯上仍以稻米、小麦为主食。“我国人均年消费量只有30多公斤,不到一些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75公斤的一半。”卢肖平说。
其次,机械化耕作率偏低,专业机械亟待开发。薯类长在土里,收获需要挖出,劳动强度大。据测算,人工收获一亩红薯,单人至少需要3天,而且破损率较高。如果用小四轮拖拉机或牲畜牵犁收获,则收净率较低,效率也不高。因此,薯类最需要大马力农机。然而据农业部最新数据,目前全国薯类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仅为19.6%、17.7%,远低于其他粮食作物。农业部调查了379个用户,涉及24家生产企业的28个薯类农机产品型号,发现部分机具对种薯规格、土壤质地、肥料性状适应性不高,易出现漏播现象。
最后,储藏问题也很突出。薯类含水高,难储存。就此,产薯大县河南襄城农业部门曾作过调研,发现农户主要采取露天堆放、简易地沟贮藏、通风窑贮藏等传统方式,黑斑病、软腐病、茎线虫病、热害、冷害、水害多发,全县每年产后损失近万吨。国家应尽快扶助地方,建设电子控温贮藏库、臭氧灭菌贮藏库。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种植国,面积达400多万公顷,总产1亿吨,分别占世界的50%和80%。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年总产9000万吨,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单产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薯类增粮可谓前景无限,亟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