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家庭农场发展的喜与忧(上)
2013-08-21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李力)   

  家庭农场目前正在各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表现出对开办家庭农场的极大热情。但家庭农场的规模该有多大?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家庭农场如何经营好?就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采访。

  群众首创 政策扶持

  为高效盘活闲置土地,各地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成为改革突破口

  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一位老农细心察看着庄稼的长势,还捏起一撮土探探水分如何。操着浓重苏南口音的江苏常熟市田娘农场场长高建浩告诉记者,侍弄庄稼就要像照看婴孩一样仔细,所以他给自己经营的家庭农场起了“田娘”这个名字。

  在我国现有的家庭农场中,田娘农场的知名度很高,作为常熟市第一家在工商局正式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现在经营着6800多亩土地,已通过国家级优质稻米标准化示范基地的验收,成为农业部“种粮专业大户”,所生产的“田娘”牌有机大米深受消费者青睐。

  谈到田娘农场的发展,高建浩感慨地说,实际上这一模式的雏形,应该追溯到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探索。那时,迅猛发展的工业化潮流带走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片田地撂荒。我率领17户村民,鼓足勇气到昆山正义镇承包了4800多亩粮田,成为苏南第一批跨市承包大片土地的农民。当时采用了以家庭为单位分片精耕细作又统一协调服务的组织形式,算是家庭农场的初级版。

  为了减少化肥对土壤结构的侵害,并使垃圾变废为宝,高建浩在2002年创办了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专业处理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料。在推广有机肥、流转土地进行示范过程中,田娘科技公司逐步摸索出以“公司+合作社+若干家庭农场”的新型合作发展模式,田娘农场直接经营2050亩农田,同时吸引周边区域的37户家庭农场进行产业化合作经营,这种模式被专家称为中国家庭农场的“升级版”。

  田娘农场的诞生是全国很多家庭农场的缩影。30年前,中国农村的第一次改革由土地制度改革破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的由“合”到“分”;30年后,随着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面临效益递减困境,农村改革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土地由“分”到“合”已是大势所趋。

  各地对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且模式日渐增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纷纷应运而生。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浙江宁波、安徽郎溪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河北省滦县县委书记卢宏秋告诉记者,县里把家庭农场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由非法人型向法人型转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主体的经营能力,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发展进程。去年全县家庭农场人均纯收入10万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

  正是基于对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和认可,中央有关部门对此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调研。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而与之相对应的农村出现了“劳力荒”,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力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有些地方的土地出现闲置、荒芜。家庭农场通过为土地转出方支付一定流转费用、雇佣当地农民等形式,构建起新的产业链条,不但有效解决了无人种田、土地利用等问题,又能够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最终实现农业与农民收入“双增”目标。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346-1.html

标签:农机 发展 家庭

上一篇:陕西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下一篇:农业现代化最终要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