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邻近的鱼塘坎村,也有一个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果蔬专业合作社。据该社理事长刘刚介绍,该合作社分布在鱼塘坎村2、4、6社,面积250余亩,注册资金80万,成员156户,主要是进行西瓜和时令蔬菜的轮种,与汉姜村土地流转形式不同,该村合作社主要为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运行。“我们合作社主要是土地入股,平时社员在合作社工作、领工资,年底以入股土地亩数进行分红,每年可带动社员增收500元左右/亩。这样的形式更有利于管理,社员年终分红的机制也更能调动社员的积极性。”谈到管理,原本做企业的刘刚深谙其道。
规模效应有了,员工干劲有了,如何实现赢利呢?“销路不是问题。我们与大型农贸市场、超市都建有良好的合作渠道,他们下订单,我们种植。此外,我们正在中信未来城筹建自营的精品菜市,探索新的销售渠道。”
任重道远发展机制仍需完善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四川省不断出台政策推动农村发展,多年来成效斐然。6月14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实施办法执法检查动员汇报会及7月3日发布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意见》又都对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广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与产权合作相结合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做出了部署和要求。
政府大力支持,亮点突出,但是也不应该忽视在这一大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记者问及合作社年产值时,刘刚皱了皱眉,说:“往年每年收入都在150万左右,今年受了暴雨灾害,损失严重,预计只能达到75万。”靠天吃饭的果蔬种植要如何规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合作社及农户的风险,不仅是合作社本身也是政府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另外,记者走访发现,汉姜村当年如火如荼开展的农业合作社,现已名存实无,农户种植葡萄又进入了单打独干的传统模式,只是在今年遭遇暴雨灾害后合作社帮着农户找单位收购葡萄、拓宽了销售渠道。同时,该地安置小区内的居民目前仍未解决社保问题,村民颇有微词。
不仅是在这个村子,其实上述问题在农业合作社大发展的浪潮中时有发生。
合作社对农村发展带动明显,有目共睹,但任重道远。由一些西南交通大学教师及学生组成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五星梦”团队在调研了农村合作社发展、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农民收入状况后分析得出,合作社对农户的生产活动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和指导,确保农户生产出的果实绿色生态,符合市场要求。以组织的形式开拓市场,也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间的矛盾,并有利于降低风险。但是单纯的“种植―销售”模式还比较粗放,合作社可发展农产品的再加工、农业旅游等,实现增值。同时,对于自然灾害减产的问题,政府可采取补贴或探索商业保险(放心保)的形式帮助减少合作社也就是农户的损失。最重要的是,该团队认为,农业合作社发展要处理好土地、农民、产业等的问题,持续性发展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