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加入合作社,住在统一的小区,承包了5亩葡萄,年收入10万左右。”8月24日,骄阳似火,《金融投资报》记者在郫县红光镇汉姜一村民的葡萄园里看到,金灿灿的阳光洒进葡萄架,粒粒饱满透亮的葡萄垂挂枝头,皮肤黝黑的农户谈起合作社难掩笑意。这是四川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社给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带来的改变。
现代农业模式创新 公司+农户+合作社
专家认为,中国农业小农户生产主体的过于分散与大市场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随着新一轮政策改革的推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必将是中国现代农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在四川,据省农业厅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四川全省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7241个,比上年增加6911个,增长34%,全国排名第11位。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000061,股吧)总值28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合作社培训成员322.43万人次,建立生产基地196万亩。到2012年底,四川全省合作社实现可分配盈余30.2亿元,入社成员户均直接获得盈余1346元。
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雅安市名山区建山乡的止观山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个以盛产茶叶闻名的区域,合作社形式的猕猴桃种植也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第二大经济作物。
据该合作社法人代表袁洪琼介绍,止观山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110万元,果园基地面积356亩,有成员136户。合作社以止观山果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包括城东乡、万古乡、车岭镇、永兴乡、雨城区等周边近3000亩果园,带动农户数637户。“成立合作社,进行规范化种植,解决了广大种植户缺技术、产品质量无保障、散兵游勇难闯市场的问题,也有效避免了一家一户单干带来信息不畅、技术落后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产生规模效益。”袁洪琼告诉记者,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雅安市青羌猕猴桃种植有限公司)+合作社+种植基地”的联结模式建设高效果园,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统一农资采购、果园管理及鲜果销售服务,改变了果农对果树乱施肥料,乱用农药,造成果子含氮量和农药残留偏高的现象。合作社社员销售鲜果800吨、累计销售额928万元,增加农户纯收入550多万元。成员户均直接获利12000元,比非成员人均增加纯收入4600元,经济效益显着。
在双流永安镇,农业合作社也为农户带来了增收,社员们通过参加合作社每年可分红3000余元。利用合作社优势,通过专业营销队和互联网进行直销和认种销售,每年不仅将本地自产的2000多吨葡萄销售一空,还代销了全国各地的葡萄1000多吨,销售产值达6000万元。
土地流转形式多样 农民分享发展红利
据省农业厅数据,截止2012年,四川省土地流转面积达1195.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的20.5%。这组数据,离不开四川农业合作社自身发展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目前,四川省有农村土地流转十一大优惠政策,且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农业工作座谈会上也明确了今年全省除成都市范围外的55个(区、市)县,省级财政将落实9个亿资金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4日,记者在郫县红光镇徐堰葡萄专业合作社所在的红光镇汉姜村见到了合作社为群众修建的统一住宅小区,错落的别墅式建筑,甚是漂亮。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汉姜村的土地以集体流转形式转包给合作社,村民以原住宅平方数置换安置小区的房屋,而流转出的土地以每年每季(共2季,水稻和小麦)粮食700斤/亩的价格支付给农户,价格随市场价浮动。这样,实现了农村集中居住,当地农户可再承包合作社的土地种葡萄,其余的则多外出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