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35岁的李春风起床,200亩田,1000多头猪,先视察一圈;然后给需要的地块补水、施肥,给猪喂食。所有的田地和养殖场,由李春风和妻子两人看管、耕种。遇到农忙季节,会请临时工一起抢收。
李春风是松江区家庭农场主的一个样本,目前松江区80%多的粮田由家庭农场主经营,像李春风这样的家庭农场已达1200户左右。
近日,上海市全国人大代表来到李春风的家庭农场调研。为了做好今年关于“农村农业经营模式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的专题调研,代表们深入松江区、金山区,还来到吉林省了解家庭农场发展模式。
让对土地有感情的农民成农场主
家庭农场让农民成为农场经营主,收入也高于外出打工的农民收入。以松江从事水稻种植的家庭农场为例,亩产净收入从发展之初的550元左右到如今的850元左右,家庭农场平均年收入达10万元左右,有些家庭农场还兼养殖业,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李春风之前在一家五金类合资企业打工,每月工资二三千元。转做家庭农场主后,他家年收入近20万元。
“体面的职业、体面的收入、体面的生活,这对农民来说,很有吸引力。 ”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
因为体面,故竞争也大,比如松江区多个镇就出现“农民抢田种”的现象。
如何保证其公平准入? 张兆安认为,家庭农场的经营者要有门槛,年龄、农技、身体素质等都要有一定要求,不能谁想来做就能来做。
据悉,松江正在着手完善“家庭农场主准入制度”,优先考虑自耕农、有种田经验和接受过种田培训的农民。
公平准入后,还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松江模式就议定淘汰退出机制――每年对家庭农场进行三次生产经营管理考核,产量、农田形象等都是考核内容,不合格者淘汰,优秀者优先延期。连续做了6年家庭农场主的张小弟,每年考核均为优秀,他对考核流程倒背如流。 “每年五六月份,村的老干部来农场进行第一次考核。8月份,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来考核田地的垄沟清理、园艺化;9月份,区农委组织技术人员来进行考评,重点考核农田产量、管理水平等,90分以上才能继续经营,搞得一塌糊涂就要面临淘汰。 ”
调研组认为,设置高门槛和严格的考核标准,就是要把家庭农场的经营权,交给那些具有丰富农业技能和务农经验,对土地有深厚感情的本地农民,而把那些追逐高补贴、不勤于耕种的人拒于门外。
家庭农场发展得好,政策应跟上
农业是一种“靠天吃饭”的行业,受制于自然的因素很多,一旦遇上天灾损失很大,例如近期连续高温,李春风的家庭农场就受到不小的影响。
“要让家庭农场发展得好,相应政策就应该跟上。 ”调研组认为,想让家庭农场顺利地经营下去,就需当地政府对“家庭农场”多加扶持,尤其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要放水养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及销售渠道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在站稳脚跟后打开市场。
首先是技术培训。家庭农场的业主虽说是农民出身,但真正搞起大规模的农场来,很多缺乏经验。调研中,吉林和上海的农场主均反映,无论是粮食种植、还是苗木培植、抑或生猪的饲养,均需要农业专家的指导帮助。同样,在销售渠道上,农场主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