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1可知,从原始文明到城市文明过程中,“四化”伴随着人类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而言,因其定义为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自从动植物驯化后,农业化就一直存在。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主要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采用粗放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突破了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维持了最低级的生存需要;伴随着石器、铁器的出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出现,人类从采集狩猎生活向栽培作物、畜养动物,农业经济由采集经济向种养经济发展,手工劳动效率不断提高;进入18世纪60年代,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人类文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代替了手工劳动,社会经济不断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性生产的工业经济发展,整个工业化进程贯穿了19世纪初的蒸汽时代,到21世纪的现代技术革命,即我们所称之为的后工业时代。工业化使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工业化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发展,诞生了现代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化学化等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特征,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向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转变;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它贯穿于整个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当中。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城市产业不断壮大,人口不断向城市(镇)聚集,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信息化是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自动化时代而跨入后工业时代所发生的由电子信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引发的新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它是后工业时代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人类以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方式发展生产,是人类进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管理效率、运转效率等,为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推进了工业化的专业分工走向全球化。
2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
“四化同步”要求立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中国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城乡统筹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进入向“提升质量”转变的生活需求层次的阶段,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2.1 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到党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再到十八大报告的“四化同步”,均是契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更是从国家和理论层面上对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把握。在不同历史时期下把握时代问题,从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再到信息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四化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中得到体现。
2.2 四化同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新时期的应用
四化同步建设的提出基于当前深刻社会经济变革,本质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印证了两者之间辩证的哲学关系。根据不同时期生产力的要求,从历史上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的改造,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社会经济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再到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加快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这些均诱发了国家(政府)对落后生产力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及其属性的变化,产生新型的社会生产关系又为先进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均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调整的过程,中国正在并将长期见证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