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现实
2013-09-0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作者:冯献 崔凯)   

  (4)农业现代化。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7]。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化的概念,是指利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历史过程,即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此过程指先进生产要素不断应用于传统农业中引发的包括物质、人力、技术、制度等一系列要素的变革和更新,表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显着提升。具体而言,农业现代化又包括了农业生产工具、农业劳动力、农业产出能力和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其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较高的现代农业科技贡献率,表现为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以现代化管理为标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二是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表现为发达的农田水利设施、畅通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标准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有力的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以及城乡趋于一致的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公共基础设施;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力较高,表现为整个农业产业过程(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机械化全面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四是土地产出率较高,表现为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较高;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表现为纵向一体化经营和横向一体化经营不断深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六是发达的农业教育、科技推广体系,表现为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七是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城乡要素资源配置公平,公共服务基础享受待遇趋于一致;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表现为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

  农业化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为原始农业(距今12000年前),进入原始农业的重大技术突破是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该阶段的人类开始摆脱饮毛茹血,开始了刀耕火种;第二阶段为传统农业(约公元前5世纪-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逐步转为现代农业),该时期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器的运用不断推广;第三阶段为现代农业阶段(20世纪初至今),表现为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机械化、产业化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其标志是机械化、自动化、化学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农业的几个阶段同时并存,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已处于现代农业阶段,生产水平高,城乡差距小;而发展中国家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生产不稳定,城乡差距大。

  1.2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关联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高新技术变革、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而带来的现代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发展,是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人口、要素不断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是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人类利用现代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它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而发展。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均是远古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中的产物,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城市文明中表现出其相互的历史关联(图1)。


图1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关联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309-1.html

标签:农机 现实 发展 内涵 现代化 农业

上一篇:电子商务有望成为农机流通企业未来方向
下一篇:黑龙江夏季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及秋季生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