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息化。信息化最早是1963年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的,随后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论述。信息化一词在中国出现早于城镇化,但迟于工业化。国内学者钟义信提出,信息化是指在每个经济领域和绝大多数社会行为领域中广泛、有效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全面地、极大地扩展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管理、教育和创新效率,以及生活的质量的一个历史过程[5]。可见,信息化是信息革命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在经济社会领域中采用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以提高社会生产率、管理、教育和创新效率的过程,是一种推动人民生活质量提高,造福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演进的过程。
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一是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主要表现为网络化、数字化,并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二是知识的生产为主要的生产形式,主要表现为智能化,人力资本要素更为重要;三是服务业的经济社会结构占主导,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四是社会生产率和产业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智能化、电子化等;五是服务系统综合化,主要表现为业务的综合性和行业的合作性。
信息化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就绪阶段,该阶段信息基础设施、计算机、互联网普及率急剧上升,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二是应用阶段,表现为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逐步展开,社会、文化信息化加快发展,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三是影响阶段,体现为信息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信息技术推广逐步深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电子化等全面推进,全球化趋于一致,信息化水平日益显着。
(3)城镇化。在国外,城镇化一般称之为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在国内,则一般称之为城镇化,是城乡不断趋于协调的过程。辜胜阻国内首次使用“城镇化”这一概念,认为城镇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的一个重要的结构转换[6]。城镇化和非农化无疑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性过程。城镇化可分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经济城镇化。从人口城镇化来看,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使得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从空间上看,城镇化是指城镇区域不断扩张,农村区域不断缩小的过程;从经济维度来看,城镇化是指农业增加值GDP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为:一是人口流动性,主要体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区域流动的过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二是时空的协调性,体现为渐进式的推进城乡区域不断融合;三是经济的有效性,体现为产业的非农化和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非农占经济结构主导。
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乡要素的不断流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过程,结合美国城市地理学家雷・诺桑姆(Ray. M. Northam)城市化理论的三个阶段,认为城镇化发展呈“s”型城镇化,可划分为初始阶段、加剧阶段和后期阶段。其中,初始阶段(城镇化水平<25%),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非农产业给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而农村释放的劳动力也相对有限,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加剧阶段(70%>城镇化水平>25%),非农部分,尤其是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工业形成一定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机器代替手工劳动速度明显加快,强大的工业部门和发展中的非农部门均给剩余农村劳动力制造了就业机会,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化进入加剧发展阶段;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70%),表现为城乡空间态势相对稳定,城乡劳动力、经济发展不断由工业主导向以服务业主导转变,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变化不大,人口享有待遇趋于一致,城乡要素的公平交换不断完善,人类文明不断由工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