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南北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种植方式、种植作物各有不同。因此,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时所采取的技术模式也不同。新源县地处伊犁河谷,属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辖区内十一个乡镇的气候、年降雨、种植作物相对有很大差异。因此,经过多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实践证明,笔者认为在新源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应该值得注意。
一、区域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各乡镇必须因地制宜。同样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机型不可能适应所有乡镇。在推广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种植制度、种植规模等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综合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它是一种新的农业技术体系,是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它涉及到人的观念和技能、作物种植方式、栽培工艺、配套机械;集成了农学、土壤、植保、农机、经济等诸多学科技术;包括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因此,不能认为实现了免耕播种就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农业系统工程。
三、复杂性
新源地处伊犁河谷,各乡镇土壤类型、积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由于全县各乡镇是农牧结合区,所以各种农作物以及作物秸秆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秸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粉碎秸秆处理、直立秸秆处理、留根茬处理和粉碎浅旋处理等4种方式。由于农牧结合区作物秸秆主要用作饲料,一般采用留根茬处理方法。各乡镇种植习惯、栽培技术、耕作方式不同,有平作和垄作,旱作与灌溉,条播与穴播等。农作物和农艺要求的差异性决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机具系统的复杂性。
四、长期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新源县取得显着的效果需要长期实践积累,减少水土流失在较大区域改善生态环境既需要实施面积连成一片,形成规模,也需要长期实践。因此,加速引进适合本县不同乡镇不同作物保护性耕作机具势在必行。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中深入研究逐步完善,转变传统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广大农牧民中多数人需要时间来评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效益。总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