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取众长,打造现代农业企业“摇篮”
8月盛夏,徐州铜山区张集镇邓楼村大片稻田前,56岁的村民王世涛正俯下身子,用手拨开青苗,仔细查看水稻分叶情况。这处故黄河南岸的300亩稻田,就是王世涛的“顺发”家庭农场。在“顺发”西边不远处,王世涛的儿子又在杨洼水库引水河两侧承包595亩地,办起了“黄河”家庭农场。问起今年收成,王老汉举起3根手指:“加起来,30万跑不掉,纯的!”
父子俩分办家庭农场,两个人种近千亩地,忙得过来么?“全部机械化了,晒场、仓库和农机都是共用的,建的时候借了50万元,正常光景下,不超过两年肯定还清。”王世涛说,如果就种自家几亩地,肯定不敢买这么多农机;小打小闹种田,在外务工的儿子也不会回老家来种田。
“家庭农场谁来种?农民;种什么?自己定;怎么种?机械化,市场化!”铜山区委农办主任李长洲说,“家庭农场既发挥了大户种养的灵活性、积极性,又吸取了合作社经营的社会化、市场化合作优势,再加上工商资本下乡的规模优势,可谓优势大集成。像王世涛这样的农场主,前两年完成积累,再经过几年发展,肯定会主动控质量、创品牌、做营销,一步一步升级。未来,就是个现代化农业企业。”
而在现代农业发达的苏南地区,依托家庭农场,已经涌现出一批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位于常熟古里镇的苏州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吸引周边区域37个家庭农场抱团,通过品种、技术服务和生产标准的“三统一”,把省市农业优惠政策吃尽、用足,集体打响大米品牌“田娘”,产品直供常熟大型超市,又在苏州开出10多家专卖店,今年农场经营总收入有望增长30%。
发展家庭农场,并不排斥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这些经营主体组成主体方阵,优势互补,共同发力,冲刺江苏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告别弱势,让农民靠着土地富起来
翻看全省13市版本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两条硬杠杠。中国“三农人物”、镇江农科所研究员赵亚夫说,农业现代化工程各项指标中,农民收入是一个关键指标。而很多地方在统计中,把农民外出打工、办厂经商的非农收入也算了进去,数字是高了,跟农业却没关系,这叫什么农业现代化?
“家庭农场遵循市场化和追求产出效益最大化这两个原则,这一新载体将迅速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催生一批现代农业企业。”省农委专家指出,在现有产业体系中,农业一直是弱势产业,很多地方将农业视作投入大、补贴多、产出低的“包袱”,而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个,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每个家庭农场的平均年收入为18.47万元。“可见,家庭农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业也并不是”包袱“,而是有广阔盈利前景的现代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