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也是典型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某种程度上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形势的晴雨表。前不久,我们赴河南滑县、鹿邑和延津三县,就上半年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形势有喜有忧。
上半年夏粮产量和价格小幅上升、省内务工保持基本稳定,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但生猪和家禽价格下跌、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给农民增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总体来看,宏观经济形势对农业的影响小于对二三产业的影响,对省内务工的影响小于对省外务工的影响。
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1.粮食主产区平衡增粮与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保粮食抓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滑县是全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近些年抓粮食生产不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错过了许多上工业项目的机会,陷入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发展怪圈。2012年,全县粮食总产高达137.75万吨,连续21年保持全省第一产粮大县地位,而县财政收入不足五亿元,还不够全县教师一年的工资。县里同志讲,目前国家对各地粮食生产没有硬性约束,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配套扶持政策跟上,抓粮食生产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增收入调结构的压力越来越大。滑县八里营乡是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镇,全乡耕地12.8万亩,其中高标准粮田10万亩。2009年全乡开始洋香瓜大棚种植,平均每亩净收益1.2万元,是种粮收益的10倍多,全乡开始时只有300亩,去年发展到了2.5万亩。刘苑村360户,户户种香瓜,30多户在县城买了商品房,60多户买了小汽车。在比较效益的推动下,附近村庄群众种植香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调整结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乡里同志讲全乡10万亩粮田能否保住将是个问号。此外,工商资本等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业对粮食生产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农业部门的同志讲,结构越调整、新型主体越多、非粮效益越高,种粮的就会越来越少。
2.种粮大户和基层干部希望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次调研的滑县、鹿邑、延津三县的土地流转面积均超过20%,新乡市家庭农场发展到697家,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283个。但由于土地流转费用越来越高,种粮大户面临成本不断增加的现实。近年来河南的耕地租赁价格明显抬高,每亩达到1000元以上,甚至超过沿海发达地区土地流转价格。从调查的三个县的情况看,目前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还比较有限,比如滑县仅对种粮大户给予100斤小麦的土地流转补助,鹿邑仅对种粮大户给予小麦“一喷三防”补贴和免费提供病虫害防治器械,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均享受不到,种粮大户的心理不平衡。特别是随着租地成本不断上升,种粮收益的空间受到挤压,种粮大户也出现非粮化倾向。在探讨如何扶持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时,一些基层干部和种粮大户认为,靠提高粮食价格空间有限,如果粮价过高,许多农户可能收回流转的土地自己种,多数倾向把补贴增量补到种粮大户土地流转环节。
3.加强核心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次调研接触的许多同志普遍反映,目前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比还存在非常大的距离。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是五龙治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合力。发改部门有千亿斤粮食工程,财政部门有农业综合开发,国土部门有土地整理,水利部门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部门有高标准农田建设。说是在县里可以整合使用,实际上很难做到,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总体规划,项目区内的普通农户把农业生产视为副业,很少对财政投资的基础设施进行管护,造成资源浪费。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亟需配套基础设施,但流转的土地未必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内,享受不到项目的好处,自身又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本就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强规划引领,整合各方资源,强化核心产区,发挥最大效益。
4.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金融保险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型经营主体由于其经营规模、资金投入都比较大,对资金和农业保险需求比普通农户更加强烈。鹿邑县种粮大户卢满意反映,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金,每年光土地租金就要80万,还要在麦收之前先把钱给农民。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先付一半租金,等麦收之后再付另外一半。农信社可以几户联保,但最多只能贷10万,解决不了问题。谈到农业保险,普遍反映目前农业保险保额太低,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需要。保险公司管理农业风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不敢提高农业保险保额,唯恐一旦遇到大灾出现超赔。虽然财政部2012年发文支持保险公司提高保额,农民也愿意为此支付更高的保费,但各地保险公司仍普遍将小麦玉米保额设定在300元/亩左右,而且对于大棚保险、农作物制种保险等投保物价值更高的保险,开办积极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