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摆在农机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青岛市农机局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搞好维修、建设库房,四措并举推进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建设,产生了“四轮驱动”效应,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机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10多个,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1700多个,农机专业户达到6.59万个。
投入驱动:注入发展活力
不断加大购机补贴投入力度,为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注入发展动力。补贴资金由2008年的25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一亿多元。将补贴工作重心下移到区、市,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人大、政协、纪委、财政、农机、工商、农业、水产、林业、公安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实施,使责任更明确、监管力度更大、更符合经营主体发展需求。累计争取购机补贴资金4.8亿元,受益农户5.5万多户,补贴各类机具8.6万多台(套)。
莱西市寄马沟村的王振军享受50多万元补贴,购买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旋耕机等13台套机械,实现了“收、耕、播、运”机械化“一条龙”作业,还靠机械承包土地400多亩,年收入20多万元。像王振军这样主要依靠农机养家糊口的农机专业户在青岛已有6.59万个,农机户年田间作业收入达到了18亿元。
实行累加购机补贴和财政项目扶持政策,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补贴资金向合作社倾斜,在全市购机补贴30%的基础上,再向合作社累加10个百分点,使其购机补贴比例达到40%,并优先安排购买补贴机具,壮大合作社实力,吸引农机户纷纷加入。农机化项目集中向合作社投放,3000多万元的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农机“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使合作社强身健骨,建起40多处花生、马铃薯、茶叶等示范基地,50多个集库房、维修间、培训室为一身的农机大院,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50万亩,搭建起发展平台,拉动其快速发展。
全市农机合作社数量由2008年底的36个发展到目前的410个,拥有社员1.5万多个,农业机械5万多台(套),年服务总收入5亿多元,承担了全市60%以上的农机作业总量,成为农机作业的主力军。胶州市鸿飞农机合作社拥有12吨粮食烘干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各类农业机械176台(套),经营流转土地5000多亩,年农机作业面积6万多亩,总收入270多万元。
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无人植保飞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深松机、韭菜收获机、草莓扶垄机等一大批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了推广应用,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0.6万台,大中型拖拉机3.8万多台,联合收割机1.3万多台,农机原值达到53.3亿元,提升了农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装备水平。
培训驱动:打造精良之师
近年来,青岛市农机部门通过建设培训基地、开通网络学校、进村入户办班,打造了一支20万人组成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机职业农民大军,推动农机化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实现农机年总收入38亿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5%。
建设培训基地,将课堂搬到校、企、社现场。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对全市农机合作社社长进行法规政策、形势分析、经营管理以及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引领其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壮大经济实力,成为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生产厂家、经销商、合作社建立了18处乡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随时为农机手提供面对面的培训服务。青岛福盛农机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6000万元的企业,平度市农机局与其合作设立了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联合工商、质检、消协等部门对新购机农民进行操作、维修、消费维权等知识培训,每年培训农民2000多人。
开通青岛市农机教育培训网校,对近年来主推的保护性耕作、玉米联合收获、花生机械化生产等10项农机化技术,录制成视频,放在网上对全社会免费开放,让农民坐在家里就能方便地学习掌握农机化新技术。
按农时季节、分专业开展农机化科技培训进村入户,有效解决农机培训“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提高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可在农民看来是“懒汉种地”,观念上难接受。青岛农机部门组织专家,在涉及5000多个农户的50个核心示范区内,每户发一本图文并茂的技术使用图册,每村上一堂详细讲解保护性耕作好处及操作要领的公开课,每镇办多场机具现场演示会。炕头上学、地头上教,近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200多期,场机具观摩演示会220多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000余人,参训农民5万余人。平度市兰底镇的王玉芹听讲座后萌生了搞保护性耕作的念头,从四年前搞20多亩试验田开始,发展到现在的3500多亩,成为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带头人。今年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70多万亩,经青岛农业大学测产,保护性耕作小麦比传统耕作亩增产10%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