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高陵县对首批11个家庭农场进行授牌,成为继我省杨凌之后的第二个、西安市首个吃螃蟹的区域。
家庭农场的出现,释放了农业发展潜力,使农民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产者变为亦农亦商的经营者,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一次质的飞跃,更是一次带有创新性质的转型升级实践。
高陵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是我省新时期农村改革的领跑者。最近,他们借力中央一号文件应运而生的家庭农场,再次引起社会注目。
家庭农场应时而生
“家庭农场”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一个创新概念,旨在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文件出台后,家庭农场被权威专家解读为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它可以解决过去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西安市农业局农经处处长张安平介绍,西安市对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有四个方面:生产经营要以家庭为主,长期用工不超过家庭人员总数;60%的收入以农业为主;经营稳定,对土地的经营权在十年以上;法人主体要注册,有独立的经营权,这是家庭农场和传统种植养殖大户最大的区别,它实现了农民从传统的生产者到经营者的华丽转身。
高陵县是我省农村改革的试验田,是全国土地流转试点县,农村三资改革试点县。改革开放以来,聪慧的高陵人总是能得风气之先,踩着时代的鼓点前行。面对党中央深化土地流转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高陵人又展示出其勇为人先的豪迈,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不久,于3月份就出台了《高陵县加快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
当然,高陵县绝不是好大喜功,无的放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高陵县就形成了一批家庭农场的雏形,例如,盛极一时的养鸡大户。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到九十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一批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及畜禽养殖等为代表的种养殖大户。该县经过摸排调查,发现全县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种养殖大户共有50余家,其中,种植类31家,养殖类19家。高陵县从中“精选”了11家,由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心负责登记认定并统一授牌,县工商局给办理了营业执照。在这11家的示范引领下,高陵县计划到2015年培育建立百亩以上家庭农场150个,其中县级以上示范性农场达到50家以上。
新型农民亦农亦商
对于家庭农场即将对三农带来的巨大变化,有着几十年农村工作经验的高陵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心主任张文祥这样讲了一番。他说,以前让企业、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搞种植养殖业,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实际上是缴了一部分农民的饭碗。善于种地本来是农民的优势,迫使农民进城打工,扬己之短避己之长,人离乡贱,造成农村“非农化”的次生灾害,还增加了城市的负担。现在中央提出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具有对以前不恰当做法纠偏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对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实行准入机制,家庭农场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家庭农场让农民有了营业执照,有了法人地位,自己既能产又能销,真正解决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问题。张主任的这些观点,在随后记者深入农户采访时进一步得到了印证。
9月17日,记者一行来到张卜镇庙西村“小艳家庭农场”,见一名中年妇女正在忙碌地收鸡蛋。男主人王伟介绍,农场占地7亩,家里6口人经营,主营养鸡,年毛收入35万元,净收入十几万元。在养鸡场后面还种植了2亩白皮松,平时可以把鸡赶到树下放养。谈起家庭农场带来的好处,王伟喜不自胜:“首先是有了独立法人资格,解决了以前产销‘两张皮’的问题,可直接参与政府蛋奶工程的投标;其次是可以扩大农场规模,种蔬菜,降低单打一养鸡的风险,再遇到禽流感,不至于‘连根烂’”,说起未来的发展,王伟信心满满。他不久前到青岛取过经,准备再流转十几亩地种韭菜。雇一两个人,建个沼气池,用鸡粪来沤肥上韭菜,搞成小型循环经济,不用农药化肥。同时注册自己的品牌鸡蛋和韭菜,相信效益至少比现在要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