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贷款难”是普遍现象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合作金融共存的格局,农村金融体系得到初步发展,但是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相互协作和有序竞争的组织体系。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风险性,农户的贷款金额普遍较小、贷款期限较短,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资金需求特征很难满足各商业银行的对外贷款要求,也不能提供符合条件的抵押物。此外,农村信用社也基于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只关注规模大且风险低的农村优质客户,而不能满足大多数无抵押担保且额度小的分散化农户贷款。因此,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供给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农民贷款需求。基于以上现象,在现阶段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或许可以作为解决大多数普通农户资金需求的有效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周立教授在论坛上提出,当前农村不是缺少盈利的机会,而是缺少长期稳定的盈利机会。他指出,目前在资金互助社内部,存款年利率约为7.06%,而贷款年利率达到21%,甚至根据风险的增加这一数字还会更高。这就意味着14%的存贷利差,但高额的存贷利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农村的单一金融成本过高。举例来看,玉米种子的批发价格为42元/袋,而零售价格却高达65元/袋,如果一个农民用互助社贷来的资金来批发玉米种子,然后再进行出售,那么他的盈利会达到55%,这个数字是他贷款利率的2.7倍。因此可以看出,对农民来讲,利率的高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能不能得到相应的贷款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分散的小金额贷款需求,其他金融机构几乎是不可能满足的,但是对于资金互助社,只要能满足有人签字、有人作担保的条件,在拿到订单的情况下就能做到一小时之内贷款。这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缓和了农民“贷款难”的现象。
合作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
本次论坛为各位农民银行家及相关领域专家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各位代表在论坛发言中提及了当前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并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合作社未来的相应发展对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对合作社的信任度问题
根据具有实践经验的各位资金互助社理事长的发言,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农民对合作社的信任度问题。由于这些合作社地处农村,属于新兴事物,很多农民对其难以理解和接受,导致合作社在吸收社员和吸收存款等领域都面临较大困难。因此,绝大多数合作社前期的发展都会选择依靠亲戚和朋友。但是每个人的亲戚朋友终归是有限的,后期合作社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拓展资金来源,大力发展信贷员。要通过对信贷员的培训,使他们深刻理解合作社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通过他们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与交流,使农民逐渐了解合作社及其运行机制,了解他们在加入合作社后能够获得的看得见的收益,进而通过口口相传的口碑建设,争取大多数农民的信任和接受。山东省齐河县胡官屯镇众融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彭承喜理事长在论坛上用了“多而少,少而多”这六个字来形容合作社发展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多而少”是指,多吸纳社员加入,对每个社员可以少量地吸收存款,而“少而多”则是指积少成多,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目前,合作社的成长与发展的确会受到类似于农民信任度等无形因素的阻碍,为了合作社今后的顺利发展,一定要致力于提升广大农民对资金互助的认同度和信任度,加强对其的宣传动员和示范引导,致力于激励机制的建设,将“扶弱、扶贫”的价值观和理念渗透到资金互助社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扩大合作社在农村的影响力,大力提升合作社信用水平,激发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素养。
合作社规范发展问题
合作社的规范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诚信经营,依政府法律法规办事问题;二是流动性与呆账管理问题。
目前在全国各地,大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政府惠农政策和措施不断出台的大背景下纷纷涌现,其中不乏一些不合法、不合规、不符合农村资金互助精神的合作社。甚至一些合作社打着“资金互助社”的招牌,实际却从事着与高利贷无差别的活动,这些违规违法的行为严重干扰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壮大。这一问题也是本次论坛讨论的重点话题。大家共有的观点是:规范是合作社的生命之本。在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和建设一定要扎根农村,要有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靠制度来约束合作社行为,不能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