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机械化收获确实省工省时,但是推广起来依然有很多限制因素,一方面是种植花生面积分散,规模化种植较少,真正适合机械化种植的不过3000万亩左右。另一方面,其中农机农艺不配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同地域的花生种植垄宽、行距等技术指标不统一,花生联合收获机生产推广就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机器对土壤要求较高,太干太湿不利于机收。此外,花生市场价格波动对于农民种植花生积极性影响较大,动辄十几万元的花生联合收获机让市场接受起来还是有不小的难度。
对此,项目组专家建议,应该建立起农机和农艺协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模式,不断引导农民统一经济作物品种、播期、行距和管理方式,为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土专家”亟待政策助力
由于经济作物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但机械研发费用高,且容易被模仿,大型农机公司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在机具研发上。“根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提升与装备优化研究”是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主要针对的是花生、马铃薯、大蒜、胡萝卜四大作物。而我国经济作物的种类繁多,地域性较强,但种植面积不大,机械化程度低。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各地出现了一批“土专家”,根据本地的实际种植情况,研发出挖藕机、坚果采摘机、板栗剥壳机、马蹄削皮机等多种多样的新机具。
农户自己研发机具虽然机具大受欢迎,但没有生产、推广许可证的机具无法申请购置补贴,这也让其推广遇到了阻碍。而机具想要获得生产许可证就得到省里做鉴定,但鉴定结果往往要一两年。而想纳入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第一年申请,第二年才能进行鉴定,第三年才可能纳入补贴项目,这样下来,即使纳入补贴项目,该机具市场需求可能已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