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雪其 本报记者 赵红梅
农民种粮、卖粮,无非图个高价格。但粮食市场风云多变,价格变动有时连贸易企业也难以预测。如何建立一种稳妥的机制,既能保护农民的收益,让农民种的粮食能卖个好价钱,又能解决流通企业、加工企业的粮源问题,实现利益共赢?如今,在柏乡县就出现了这样一家“粮食银行”,解决了农民售粮的后顾之忧。
新鲜―― 农民存粮食不收“仓储费”,还能拿“利息”
秋收时节,柏乡县西大村种粮大户回素新的玉米喜获丰收。但粮食收获后,回素新并没有急着把粮食拉回家,也没有联系收购商把粮食卖掉,而是给柏乡县金谷源优质麦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清打了个电话。然后,他的玉米便被卡车拉进了合作社“粮食银行”的仓库里。
等到所有的事情办完,回素新从常清手里接过了一张“储粮卡”。“这是我第二年把自己的粮食存进这家合作社办的‘粮食银行’。”回素新告诉笔者,他种了62亩地,每年一茬小麦一茬玉米,以前几十亩地的粮食打下来,为了待价而沽卖个好价钱,总要把粮食先存起来,于是,储粮就成了一件让人愁的事儿。然而,自从2011年金谷源优质麦专业合作社创建了“粮食银行”,他就再也不为储粮发愁了,粮食收获时,只要一个电话,刚打的粮食就从地头拉进了企业的仓库。
“粮食存给合作社,储粮难问题解决了,市场风险规避了,还可以拿到利息。”回素新介绍,粮食存给合作社后,能获得一张“储粮卡”,凭“卡”可以直接兑换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和农资,也可以随时按市价把存粮换算成现金取出来,更让人高兴的是,还可以获得“利息”。
合作社理事长常清介绍,与“一手交钱、一手交粮”的传统粮食交易模式不同,“粮食银行”是合作社创设的一种新型粮食收购存储模式,为农民提供两种服务:“随行就市”储粮服务和“保值增利”粮食托管服务。所谓“随行就市”,就是农民收完粮食后,可以直接运到合作社免费存储1个月,其间可自行选择时机出售兑换成现金。“保值增利”服务就是以粮食存入日价格为基础,储粮满一个月,合作社为储户每公斤加价1分钱,存取自由,保证支付。前者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免费存储、高价变现的机会,但农民要承担市场风险;后者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收益渠道。为给农民提供多样选择,合作社还承诺:“随行就市”满一个月,如果没有售出粮食,可以转为“保值增利”。
近日,笔者在该合作社采访时,发现前来存粮的农户络绎不绝。正在售粮的南鲁村村民郝振全介绍,去年他收获小麦1.4万斤,从地头直接送进合作社,6个月后,收获利息420元,这些钱连本带息打在了合作社发放给他的“储粮卡”上,“存粮食还可以拿利息,对我们农民而言,存粮食和存现金没什么区别。”郝振全高兴地说。
双赢―― 破解农民“存粮难”,缓解合作社“资金难”
“‘粮食银行’的好处还有很多!”郝振全介绍,“农民的口粮堆放在家里,吃不完留到第二年,新小麦就变成了陈粮。现在存进‘粮食银行’,每次取出来的都是当年的新小麦。”
据了解,“粮食银行”还研发了一套粮食通存通兑管理软件,在商业比较集中、人口密集、条件较为成熟的村,选取规模大、信誉好的超市设立服务点,储粮农户凭“储粮卡”,可在服务点支取现金或兑换各种商品,省去了现金支付的麻烦,并且在兑换“粮食银行”合作伙伴中粮集团的食用品时,可享受厂家直销价格优惠,在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时则可享受价格补贴。
“粮食当钱花,米面油农资都能换,挺方便的。”郝振全这样夸赞“粮食银行”。
“‘粮食银行’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常清介绍,据国家《“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披露的数据显示,由于农户家庭储粮装具简陋,每年虫吃、鼠咬、霉变导致的粮损耗一般要在5%-10%,而金谷源优质麦专业合作社采用科学的储存方法,可以将粮损控制在3‰以内。两年来,“粮食银行”平均每年收储粮食在12万吨左右,每年可减少粮食储存损耗1000多万斤,相当于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