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城镇化问题
十八大提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国家又提出了新的四化,实行农村城镇化,并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城镇化主要是人的城镇化。我体会李总理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就是使农民能过上同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消除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和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
中国的二元结构现在已演变为三元结构。原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已经一分为二,大约有2.6亿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创业。但是他们长期不能真正融入城市,仍为住在城市里的农民工,是二等公民,户籍长期不能解决。现在国家宣布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2.6%,据统计现在已解决户籍的农民工只占农民工总量的36%,大约有9000多万人,还有1.6亿―1.7亿人需要被转化为市民。
我们说城镇化不是要消灭农村,中国不能没有农村,如果农民都不种地,13亿人口吃饭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谁来解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中国的粮食主要依靠进口,必然造成全世界的不稳定。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主要的任务是把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要逐步创造条件分期分批地转化为市民,以保持城市的稳定。最近四川省已决定除成都以外的地、县级城市和小城镇户籍完全放开,只要有条件的农民都可以迁往城镇,我认为这是可行的。
我们决不能以城镇化的名义,在农村再搞“土地财政”,侵犯农民的利益,农民是不会答应的。所以我们不能大搞造城运动,搞城镇化大跃进。
我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要走大中型县城以下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不要忘记县以下还有数万个星罗棋布的小集镇,其中建制镇就有19683个(平均人口超过一万人),并把重点放在小城镇建设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课题,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任何城镇化都要以工业化为主导,要有产业来支撑,才能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消费。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的载体,具有一定的基赐条件。可以继续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建设各种工业园区和具有地方特色区域经济,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群体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方便农民就近就业。
实行农村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要鼓励支持城市工商资本企业对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支撑,积极参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建立各种工业示范园区,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即由投资型、过度依赖外贸出口驱动型,向消费、发展内需驱动型转变。对农业来说,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说:“关键是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在:
1。劳动力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老一代的农民已进入老龄化,而新一代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新型农民正在成长。
2。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提高。现在农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7%,标志着我国农业已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开始向机械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农机手已成为我国种地主力军。
3。我国农业科学种田的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已达到53%。
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完善和提高。
根据政治经济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的原理,新型的生产力必然要求转变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使之与其相适应,使新型的生产力穿上“合脚鞋”。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农村改革绕不开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要引导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逐步把承包地向种田大户和各种形式的家庭农惩合作社流转,向集约化、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转变。
坦率地说,现在农民对种粮食的积极性并不高,认为单靠种粮食赚不了钱,富不起来,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多,一个月的工资超过一亩地全年的收入,或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富得快。有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由老年人在家种田,因此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兼业化、老年化和土地粗放摞荒的现象。
总之,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决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应当说我们的农业和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三农”的战略地位的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调动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坚决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按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全面小康的胜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