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改革给中国带来了最大的“红利”,“三农”对改革“红利”有哪些贡献?
1。农村改革的成功迅速解决温饱问题,保证了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使改革开放事业能够顺利进行。这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如果连吃饭问题都不能解决,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2。人口红利。农村改革以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背井离乡,走出家门,到城市、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创业,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为城乡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和资源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的投入,这进一步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据专家估算,30年来廉价的农民工,大约生产了60万亿美元的商品,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土地红利。中国农村的土地属集体所有,国家规定农民的土地不能直接进入市常要进入市场首先由国家征购,然后转手卖给开发商,这其中差额巨大,农民只得到很少的补偿,中国农民以低廉的价格贡献近一亿亩的土地,因而形成了大批“三无”农民。随着城市扩大,房地产业的兴起,这个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改革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有所改善,使人们误解为农民富起来了,而且“富得流油”。接踵而来的是在“人民的事业人民办”的口号下,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向农村直接下达任务和指标,开展各种达标活动,农村“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三乱现象严重,农民负担不断加重,曾一度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恶性案件和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以致发展到国家收购农民的粮食不给现金“打白条”的严重地步。农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1992年12月上旬,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办公会议上,朱 基副总理开门见山,追问人民银行负责人,国家收购农民的粮食有没有不给钱“打白条”的现象?回答说:有。现在打了多少“白条”?回答说:大约有30多亿元。为此朱 基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说再加上农村“三乱”现象严重,农民负担很重。有人形容现在农村好比是一堆干柴,搞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的稳定。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也深感震惊和问题的严重性。
1992年12月29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李鹏总理提出“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农村稳定发展”的十条规定。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果断措施,决定由朱 基副总理兼任人民银行行长职务,并三令五申下发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加快了税费改革的进程,这个问题才逐渐得到缓解。
2004年,中央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聚焦“三农”问题,在中央原来五个第一号文件之后,时隔18年,又开始发了新的中央一号文件,标题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从此直到2013年连续发了10个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高了对“三农”战略地位的认识,把“三农”作为全党全部工作重中之重。
平心而论,近十年是中国农民从改革红利中分享改革成果最多的时期,农民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是,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城乡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民家底薄弱,再加上国家对农业“欠债”很多,中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很脆弱。与各级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所占有的全国GDP总量相比,依然相形见绌。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过去十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下降了13%,工资比重下降了5%,其中居民收入在绝对额上甚至出现了停滞现象。城乡居民、工薪阶层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人均收入2012年只有7917元,农民依然很穷,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继续扩大,分配不公严重存在,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道理很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不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从总体上提高人民群众购买力水平,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发展内需,增加消费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现在看来,要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任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