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按照技术模式就能实现增产目标?
专家:需要根据当地生产实际,选择适宜的技术模式
在过去10年,冬小麦亩产从524.2斤提高到687.2斤,增长幅度接近1/3,除了政策引导、行政推动之外,深松深耕、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等成熟技术的应用,对于单产增加功不可没。在没有突破性品种、没有突破性技术的情况下,仅靠集成组装已有成熟技术,就能亩均增产约100公斤?
“此次发布的7个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都是在大量试验示范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考虑各地生产、生态实际组装集成的,符合当地的种植需求。”朱新开认为,如在生态条件适宜地区小麦生产中严格按技术模式要求操作,实现增产目标没有问题。
“技术模式在确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目标产量时,技术条件能够达到的产量指标是一个重要考量。”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粮食处农艺师吕修涛举例说,黄淮海水浇地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最高亩产达到745公斤,但平均产量为550公斤,因此水浇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是以亩产550公斤而不是745公斤作为目标产量。
“技术模式的目标产量是正常年份下的目标产量。”王法宏指出,小麦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关键生育时期的天气条件突变会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因此对栽培技术模式的运用,需要根据当地的生产实际和当季的自然条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才能有助于获得目标产量。
Q5高产高效“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专家:模式制定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保证农民可以安心种粮
成本效益分析是此次公布的58个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一大亮点。对此,参与技术模式编制的专家回答很明确:“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制定的一个出发点,就是确保农民不进城打工收入也可以达到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平均水平,从而保证农民可以安心种粮。”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技术模式在成本效益和经营规模的计算中,充分考虑到生产小麦要和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到城里务工的经济收益持平或略高,然后按现有的市场价格核算,提出适度经营的规模。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模式的目标产量、小麦价格测算总收益,根据不同技术投入情况测算总成本,总收益扣除总成本得出纯收益;然后根据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年收入(约7.5万元)和纯收益,假定夫妻两人作为职业农民测算出最适种植规模。
赵广才认为,要在获得高产的同时获得高效益,除了适度规模经营,还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的作用,“全程机械化”是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一个突破。
专家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期,农业生产由人工、畜力和小农具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小农户为主向规模经营转变。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集成推广以机械化为载体的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带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