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李伟和是湖北武汉黄陂区大潭街道的一位家庭农场主。10年前,他利用村里的抛荒地,搞起了果蔬种植。2011年,他的伟和种植业家庭农场挂牌成立。经过不断流转土地,目前伟和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已扩大到320亩,主要种植薯尖和鲜食甜玉米。
“薯尖好种,很少长虫,种后30天就可以采摘,效益很好。”李伟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30亩薯尖,到了收获季节每天可采摘2000斤,每斤平均能卖到2元钱。“雇工收薯尖,每天需要20个工人,每天每人要支付100元工资。再加上其他成本,每斤薯尖的保本价是1.5元,每斤卖2元能净赚5毛钱。一般农户种薯尖的收益肯定不高。但对我来说,由于有规模效益,总利润还是可观的。”
和单纯的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相比,综合型家庭农场的效益更高,不仅能实现增收,还有利于保护环境。新洲区三叉路村的程建华,流转了140亩耕地,建起了种养综合型宏华家庭农场。他种植了105亩西甜瓜,还开挖了35亩鱼塘发展养殖。程建华的每亩西甜瓜每季可产1500斤、产值约3000元。每亩鱼塘可产水产品420斤、产值约2300元。程建华利用鱼塘的废弃物给土壤施肥,化肥使用量比一般农户减少两成以上。
两年前,武汉开始发展家庭农场,是国内较早推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地区之一,也是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167家。
“家庭农场是专业大户的升级版,不同于农业企业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它保持了家庭经营的基本特点。对于家庭农场,武汉着重引导,并不盲目地大规模发展。”武汉市农村经管局局长李贤明说,家庭农场主必须是具有本市农村户籍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要具有市农业部门颁发的“绿色证书”和5年以上种养殖业从业经验。
翻开农业部门编制的《家庭农场项目指南》,记者看到,武汉对种植业家庭农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流转土地10年以上,蔬菜和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超过50亩和100亩,有一定的农田基础设施,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实行标准化生产。在武汉,家庭农场的布局还应服从农业发展布局规划。按照《都市农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划分出家庭农场的禁止发展区、限制发展区、适宜发展区,使其发展适应城镇规划、土地规划、环境保护、农业产业化布局等多种要求。
对于达到标准的家庭农场,武汉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武汉对于家庭农场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逐一对家庭农场进行抽查,对达标的农场授予示范性家庭农场牌照,并下拨补贴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至2012年,武汉共培育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167家。2011年,武汉提供354.7万元专项资金对家庭农场进行扶持,平均每个家庭农场获得财政补贴3.58万元。目前,武汉市获得政策扶持的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
在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家庭农场主们有自己的诸多期待。多位家庭农场主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希望是能有一个市场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能掌握最新的农产品[-1.20% 资金 研报]价格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和一般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收益大、风险也大,更需要及时的价格信息。”李伟和说,他家种有甜玉米150亩,每年两季,一亩地劳动力成本不低于1000元。近年来周边种植鲜食甜玉米的农民越来越多,去年甜玉米的价格经历了大跌,每斤价格从2元跌至2毛。2毛一斤甜玉米连人工收割费都不够,玉米只能烂在地里。李伟和建议,有关部门可适时公布种子的销售信息,让种植户能了解当年玉米种植面积的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据了解,发展家庭农场是武汉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进行的探索,当家庭农场运行成熟后,将适当发展“合作农场”、“公司+家庭农场+基地”等模式,降低家庭农场的经营风险。
编后:在摸索中前进
家庭农场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经营主体,不同普通农户、农业企业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个新事物,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
不少地方发展家庭农场热情高涨,纷纷出台鼓励措施。但不论采取何种手段、出台何种措施,都要坚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原则,要避免急于求成、贪多求快的倾向。例如,有的地方将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直接换上了“家庭农场”的名号,有的地方将普通农户也直接套上“家庭农场”之名。这些做法不仅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更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害。
目前,发展家庭农场该走什么样的路子,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在摸索中前进。在发展家庭农场中,要考虑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要考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等因素,来决定发展家庭农场的速度和规模。
武汉在摸索中前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家庭农场,它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