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难 土地确权来得晚
“其实当初选择试点我们也是经过反复斟酌的,确权这项工作真的太艰难了。”河源市源城区农业局副局长林剑平回忆起当初选择坪围村作为试点时的情景说,“在坪围村,土地没有被征用过,所以矛盾相对就少了很多,确权工作才比较容易开展下去。另外,坪围村靠近源城区,确权之后土地流转比较容易。”
有一个“强势”的村委领导集体也是选择坪围的原因。坪围村的村书记李远通是省党代表,在坪围村当书记已经10年,在村里很有威望,与村民们的关系也很好。在遇到村民有纠纷的时候,书记可以现场拍板解决,村民也都很信任他。还有一点是该村集体经济发展不错,有一家红砖厂、一个水产养殖基地、一个中医药种植基地,年收入有20多万元,能贴得起钱。
“土地确权来得太晚了。”源城区农业局副局长林剑平感叹,土地确权是农业改革的基础,如果国家在1999年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的时候就完成土地确权,那么现在土地早就流转起来了,农业发展也会快很多。
他说,在土地确权上,四川比广东做得好,就是同河南、安徽等地相比,广东也已经落后了。土地确权之后,农民心里有了安全感,“土地流转”就不怕变成“土地流失”。
李远通透露,土地确权后,坪围村已成立了31个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准备让有资金的承包者集中承包土地,发展多种经营。
摸底透 证书构筑防护墙
对于坪围村开展的试点工作,林局长认为,这次土地确权的意义还在于这是最精确的一次土地摸底,农民也第一次知道了自己到底有多少地。经过确权发现,第二轮承包时面积普遍不准确,田块记录不齐,四至不清,承包合同过于简单,承包经营权证书登记内容很不详细。以前的承包合同只是村里面写了一张条子盖了一个章,很多都没有保留底册。多数情况是上面把承包合同书发到村里。村里的干部为了尽快完成工作,往往只大概登记一个模糊数字。这与真正到地里进行测量的结果相比,误差很大。如坪围村里土地确权之后,全村土地面积比之前“多”出了200多亩。
在农民已经收到的土地确权证书上,记者看到,证书的第一页上第一行就是证书编号,这让每一块土地都有独立编码,如同给土地上了“身份证”。叶文生告诉记者,现在只要在电脑上输入一块土地的编码,就可以查看到该土地的形状大小。除此以外,在第三页的承包土地基本情况登记表里,有发包方全称、承包方代表姓名、身份证号码、承包方式、土地承包合同编号、承包期限以及承包方家庭成员等情况。第四页是农民最关心的承包地块的信息――承包地实测总面积(亩)、承包地块数、地块名称、地块编号、土地四至等内容。在证书最后,记者还看到一张农户承包地位空间方位示意图。在这张图里,显示了承包者承包经营的所有土地的信息,信息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形状以及土地四至的土地承包经营者姓名,土地面积、形状等。
省农业厅厅长郑伟仪告诉记者,土地确权证书是由农业部监制的有法律效力的权属证书,是农民的“红宝书”,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在没有证的情况下,农民很容易受到侵害;有了土地确权证,地方政府在征地时,证书便是农民保护自己的一道防护墙。
要让土地真流转 确权只是第一步
■记者手记
“确权只是第一步。”源城区的干部向记者表示,要真正让农村土地流转起来,还存在很大困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河源市作为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的某县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成立一年多了至今依然没有签下一单土地流转合同。为何土地流转起来如此困难呢?林剑平解释,一是农村土地非常分散,土地规模小,地方偏,土地种类也是水田、旱地、林地交错,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农业生产,愿意来承包经营的人就少。由于没有办法大规模被承包经营,通常就由当地种植大户、种植能手成立小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此外,而农民的农产品要想进入市场流通,需要一系列的资格凭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登记(即“三品一标”)等。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启动资金不足、办公场所不健全、种植技术匮乏、产品销售平台不畅通等一系列难题,这些问题都使得农村经济合作社难以发挥预想中的作用。
林剑平希望,土地确权后,可以让农民拿着土地确权证抵押贷款,解决资金困局。他还建议把土地确权证上贴上条形码和二维码,方便电脑联网查询,避免承包者必须要回到土地所在地查询原始档案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