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故里,运河两岸,稻花飘香。
横亘中国南北地理秦岭-淮河分界线的江苏省淮安市,因淮河穿城而过,取淮水安澜之义而得名。这里运河过境,四湖环抱,农业生产条件独具特色,大米好吃、龙虾味美,自古就被誉为“天下粮仓”。
资料图
如今,这座昔日的“天下粮仓”,又向世人呈现一张张农业发展的金色名片。淮安大米飘香久远,盱眙龙虾名扬中外,洪泽湖大闸蟹身价不菲,11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副产品,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在中国农业品牌的版图上,淮安品牌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淮军品牌的再腾飞,得益于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淮安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了品牌这个“牛鼻子”。从2015年起,淮安市大力实施“4+1”品牌打造工程,不到两年的时间,品牌农业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9%。日前,记者走进淮安,访基地、探企业、问农户,深入田间地头,真切感受“4+1”工程为淮安农业崛起带来的新变化。
顶层新设计——
“4+1”带动淮安品牌农业驶入快车道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品牌建设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抓手,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从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以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这成为摆在淮安市委、市政府面前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淮安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走品牌建设之路,必须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只有将我们淮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农业产业巨大的财富潜力,才能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关键是实现多要素的联动发展。”淮安市市委书记姚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素有“苏北鱼米之乡”之称的淮安市虽然是农业大市,拥有诸多丰富的农特产品,由于一直没有注重农业品牌价值的创造,很多农产品虽然品质不错但并没有形成叫得响的金字招牌。“当初的农产品,无论是放在全国看还是与省内其他农业强市相比,市场竞争力都不强。”姚晓东坦言。
为加快推进淮安市的品牌农业建设,2015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4+1”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意见》,决定连续五年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000万元,合理布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和休闲农业,即“4+1”农业产业,以此来引领淮安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规划,淮安市开始在全市着手产业布局:优质稻米基地以洪泽湖、白马湖周边区域为主;高效设施农业以蔬菜和食用菌为重点,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畜牧产业推行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比例要达到73%;特色水产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等特色品种,发展高效渔业;休闲农业则要开发农业旅游精品线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这五大产业,既是我们的主导产业也是特色产业,符合农业三产融合的要求。可以说,‘4+1’工程塑造的是我们淮安农业的特色品牌。”淮安市农委主任张进成说,“‘4+1’工程实施两年来,扶持的主导产业已经开始做大做强,产业优势也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如今,淮安市的优质稻米基地面积扩大了227万亩,占到了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高效园艺产值达161亿元,面积达到了127.3万亩;双汇、温氏等一大批畜禽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落户淮安,带动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92%;虾蟹主导的渔业生产,特色水产面积60万亩,产值113亿元;各类休闲观光农业主体达550家,建成省级农业休闲观光精品线路9条……
在日前于广东省深圳市举行的淮安大米·盱眙龙虾米推介会上,包装精美、芳香扑鼻的淮安大米引得粤商们驻足品鉴,多家客商现场签订产销合作协议。“随着优质稻基地的建立,现在,我们淮安大米一斤最多可以卖到70-80元,这在之前可是想都不敢想。”淮安市粮食局局长胡长青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淮安大米已销往浙江、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年销量达40万吨。
淮安大米叫响了,其他产业在其影响下也纷纷顺势而起。“盱眙龙虾”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169.91亿元,“洪泽湖大闸蟹”的品牌价值也有78亿元,而“淮安红椒”的年亩效益也已超过了1万元。品牌农业带来的价值和收入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投身“4+1”农业产业发展,给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加强劲的动力,一个个产业由散乱的“盆景”扩展为一道道靓丽的农业“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