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主攻方向,这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和顺应农业发展趋势的重大部署。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不但可以缓解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还可以优化农业要素配置,同时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农民增收效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要从推进产业链升级、引入现代元素、加强政府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资料图
以产业链升级激活新产业新业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产业链升级激活新产业新业态,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当前农业产业链整合的重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与现代商业模式等技术与管理手段,优化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运作,产供销、农工商协同化发展。目的是打通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产销直接对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成本。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链整合的成功模式,如“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物流配送”等。要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广这些新型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推进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提升,是指农业产业链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农业产业链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演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将现代科技、经营和管理要素注入到土、肥、水、种、药等各个环节和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绩效和竞争力,以“全产业链提升”,实现“全价值链升值”。
此外,还要利用好新一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农业为依托,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多种农业新功能,催生多种农业新业态,切实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
以现代元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不少新元素、新技术,用好这些新元素,有利于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一是发展“互联网+农业”。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纵深发展,应运而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带来了“互联网+农业”的“风口”。“互联网+农业”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全面渗透与改造,正在成为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引擎。适应和引领这种新趋势,就会走在发展和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的前列,就会在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中赢得先机。
二是发展农业服务业。发展农业服务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推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壮大,而且也是适应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当前,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发展农业服务业恰逢其时。如,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经营性农业服务、农业综合服务、农业服务综合平台等新型农业服务业,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是发展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在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具有极强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增长,目前各类农业园区约5000个,农业园区用地面积约1200万公顷左右,但农业园区建设用地规模占农业用地总规模的比例仅为2%左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这是发挥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已经出台了支持和促进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农业园区示范引领新产业新业态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以政府服务支持新产业新业态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在认识层面上重视,要清楚地认识到,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正在给农业农村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更要战术精准、政策给力。
一方面,政府要精准定位、精准发力,更好地发挥好服务和引导的职能。比如,做好引导扶持,支持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施信息化和精准化的管理,推动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再比如,品牌战略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重点,区域性农产品公用品牌和区域性特色品牌的建设、推介与营销,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引入现代要素,通过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或改造提升区域性传统名优品牌来推进。
另一方面,还要在政策上给力,通过差异化政策重点解决好用地、融资、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在融资上,可发挥政策资金的杠杆作用,也可整合各种支农资金,解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融资问题。在人才问题上,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奖励、补助等办法,吸引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要的跨界型人才。在基础设施上,要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尤其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