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调结构外找市场,合作社登上新舞台
为了适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2016年,黑龙江及早确定了“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草蓿果蔬”的结构调整思路,并整合涉农资金22.17亿元用于结构调整,重点支持青贮玉米、苜蓿饲草种植,以及食用菌和果蔬生产,开展米改豆、粮改饲和耕地轮作试点。重点压减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玉米面积,引导玉米种植退出非优势产区,第四、第五积温带的玉米调减543万亩,同比减少46.8%。实现了玉米面积减少1922万亩,超额完成1000万亩的调减任务,占全国调减面积的2/3,全省玉米产量减少200亿斤,缓解了玉米收储压力和销售难题。
农垦九三管理局有耕地面积402万亩,位于黑龙江第四和第五积温带之间,是“镰刀弯”的东北冷凉区,玉米种植面积由上年的180万亩缩减到92万亩。2016年这里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7-9月份连续两个月几乎无有效降雨,农作物受灾严重,玉米亩产仅有1084斤,调减玉米避免了巨大损失。
在调面积的同时,全省有1000万亩的玉米品种退回一个积温带,保证了提质降水、安全成熟。望奎县红头村加兴现代农机合作社的8000多亩玉米全部退回一个积温带种植,亩产1600斤(25个水),以0.55元/斤的价格在地头全部卖出。
伴随新的种植结构而来的是新的销售方式,全省引导农民特别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市场意识,推进产销对接,做好“销”的文章。从去年初开始,全省以推动“种得好向卖得好、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为主线,坚持传统营销方式与现代营销方式相结合,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强化农产品营销工作,为有效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
省农委举办了黑龙江北京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暨2016年北京年货大集、农民合作社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深圳推介会、秋季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农民合作社卖粮大会等一系列活动。龙联农民合作社联社创新销售模式,组织起321家合作社统一对外直接销售玉米,与正大集团、温氏集团、双胞胎集团、九鼎集团、新希望集团等173家大型饲料企业签订了200亿斤的销售合同。
省农委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1170个,总面积254万亩,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仅众筹收入就突破30亿元。在“互联网+”基地示范带动下,省级农业电商平台——生态龙江网入驻合作社和企业1785家,农村各类电商主体达2.7万家,全省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35亿元。
为延长玉米产业链,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启动建设一批“两牛一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其中3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150个、肉牛场210个,规模以上猪场200个。全年过腹转化玉米300亿斤。哈尔滨市双城区2016年玉米产量186.87万吨,畜牧消耗量达到137.7万吨。同时,全省新上一批玉米淀粉、燃料乙醇、食用酒精等精深加工项目,全年精深加工玉米110亿斤。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产品多元供给和促农增收能力。全省通过改种杂粮杂豆、蔬菜等高效作物,农民人均增收272元,减少了玉米种植减收的负向拉动影响。
政策护航,改革平稳推进
为保证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顺利进行,黑龙江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并出台一系列地方支持政策。
省政府下发了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方案,明确补贴对象、补贴范围,严格补贴程序和市县乡村四级审核流程,确保补贴面积数据真实准确、操作程序公正透明。为尽可能弥补种植者因价格下降收益减少,中央财政下达的148亿多元(含省级可提取统筹补贴14.9亿元)补贴资金,全部发放给玉米生产者,每亩补贴标准153.92元。
制定出台玉米收购加工奖补政策,补贴标准按国家奖补政策上限确定为每吨玉米300元,全省有23户企业纳入补贴范围,收购价格均为当地较高水平。建立了省县两级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基金规模暂定1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出资20%,参与企业出资80%,不断完善了下放办贷权限、简化办贷流程、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