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不是来参加两会,现在也正跟同事一起在地里给农民搞培训呢。我们东北5月份开始春耕,过完年农民没什么事了,我们就从3月份开始进行培训。”毛丹认为,当前结构调整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常务副董事长伍跃时提出,要加强现代农民的职业体系建设,全链条地培养人才。“结构调整,如果还依靠原来的留守老人,无论是在生产上,还是品牌建设、销售体系建设上都是不适应的,国家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农业企业也要培养农业务工人员。”
龙头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党委书记刘天绪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他所在的北顺村是当地有名的蔬菜大棚村,但就在同一个乡的民武村,农民还是靠种庄稼过活,是一个贫困村。刘天绪手把手地教他的帮扶对象周福绪建起了第一座大棚,今年,尝到甜头的周福绪自己又建了两座,彻底摆脱了贫困。
未来:今年是应该能够做出大文章的一年
在更宏观层面上,种植业结构调整还应有哪些考虑?代表委员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观点。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要同时发力,才能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明确表示。
“以农业机械化为例,科技创新是其重点,虽然目前我们的机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和进口产品差距还很大。农民为什么宁可花大价钱‘咬着牙’买进口农机?就是因为我们国产机械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在改革中,既有科技的份,还有体制的份。现在不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流转百八十亩土地的农户用什么机械好呢?百八十亩地买一套机械,大部分时间都闲置了,这不是赔本了吗?怎么提高效率呢?就是要通过深化服务,通过托管代耕来实现。”
如果说创新是动力,市场导向则被认为是结构调整的方向。“改革的方向是供应和市场相衔接,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能被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也要被推销出去。”伍跃时认为。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张洪特别提出要防止“一窝蜂”,他说:“要注意因地制宜,不同地方适合什么种什么,不能盲目地‘一窝蜂’地进行调整,否则会出现产销过剩的情况,对于农民的伤害可能更大。”
结构调整还要有一个区域性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赵立欣提出,要按照土地承载能力来规划种植规模,以及根据当地养殖业的规模实现种养平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州原区委书记王云峰认为要结合地域特征。“像北京,为了保护首都环境,就要规划生态造林,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另外,像河北、北京等地方,本身就缺水,就必须立足节约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去年,各方面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并且开始破题,今年应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深入的一年,是应该能够做出大文章的一年。”谈到未来,三农领域的资深专家陈锡文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