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运筹中国三农的平衡大局
2017-02-28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多了去掉点,少了增加些,这可能是最朴素不过的道理。但任何简单逻辑置于疆域广阔的三农图景中,都需要协调平衡的大智慧。2015年11月,农业部制定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0万亩以上。2016年4月,农业部下发《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0年增加大豆生产面积4000万亩。一减一增,为的是“稳”与“进”,而其背后的发展理念正是“协调”二字。

  今天,当我们掰着指头算算这本“调改账”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平稳实现“大船掉头”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33578万吨,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保”住了;籽粒玉米调减2039万亩,近13年来首次“减”少;大豆、薯类、杂粮杂豆、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面积多了2000多万亩,“缺”的品种补上来了。最重要的是,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市场机制在调减玉米的大局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种粮农民基本收益在价补分离中有账可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便打了场漂亮仗。

  与产业结构优化并行的,还有区域结构的日趋协调。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促进区域农业统筹发展,明确划分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立足全局的顶层设计,为我国农业区域协调布局立起了四梁八柱。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玉米种植大户丁桂琴去年调减1000亩玉米改种青贮饲料,“看今年的收成,我肯定走对了路。”丁桂琴的土地,正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区,按照规划,这一区域应调减籽粒玉米种植,扩大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生产规模。无疑,农业区域布局的日益协调,靠的正是千千万万个丁桂琴。

  产业结构逐渐理顺,产品的有效供给也在提升。地不分南北,时无论冬夏,总有新鲜蔬菜瓜果摆上老百姓的餐桌。有人感慨,食材太丰富,吃都吃不过来。也有人担忧,蔬菜是否新鲜,肉奶是否安全?这种感慨和担忧,正是总量充足与结构失衡的写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产出来、管出来”两只手更加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大批创建,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高,“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基地大量涌现,为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203743-1.html

标签:农机 平衡 三农 中国

上一篇:农资打假去年为民减损6.2亿元
下一篇:五大理念新实践:高扬改革探索的时代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