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19份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4次聚焦“三农”。
资料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主要围绕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进入文件名
回顾近7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4年2016年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名。同时,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首次被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首次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进文件名。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目前中国的农业面临很多的问题,主要为农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部分农产品阶段性的过剩,以及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不足;其次,资源环境消耗过度,农业生态问题突出,比如东北黑土地的退化、土壤面源污染等;第三,相较于进口的国外低价农产品,国内的农产品竞争力跟不上等。2017年文件中的6个部分相对应地解决相关问题。
李国祥表示,2016年中国就已开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针对玉米库存高企、价格倒挂,2016年中国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作为大宗产品,更多作为一种饲料作物,希望通过市场定价,国内的市场玉米价格能够有所下降,能够跟进口的玉米相抗衡。今年农业部要求,要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压减玉米面积,今年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李国祥称,业内把2016年称为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启之年,今年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唐仁健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体现在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这四点,都表明农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仁健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子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唐仁健指出,三大调整概括为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调好生产方式”是突出“绿”字,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要培育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此外,唐仁健特别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大的阵痛,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