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特色作物多,2014年以来,针对芒果、甘蔗、葡萄等几十种特色作物,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分两批建立了60家特色作物试验站,把试验站建在主产区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真正推进寻常百姓家。首批35个试验站已把50多项科研成果累计推广到140万亩土地上,开展各项科技培训13万人次。
资料图
那么,广西农科院是如何用试验站把面临“网破、线断、人散”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再编织起来的?又如何做到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破解基层科技人才缺乏的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翻山越岭、穿梭八桂大地,看科技新成果、听专家话体会、和农民聊收成,感受广西特色作物试验站建设带来的科技推广之变。
建机制——“穿点成线连成网”
广西地跨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温光和物种资源丰富,土壤、气候、生态类型多样,特色作物种类繁多,这些条件决定了科技推广也应因地而异。然而,几年前,广西市县一级55个农科所中有35个没有正常开展业务,其中有10个农科所已处于有人无地状态,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更难以谈起给农民推广技术。
农民需要适合当地的科学技术,而当地农科所却无力满足农民需求且自身难保。这一矛盾让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白先进深感担忧,他一边向自治区建议推出改革措施,一边通过农科院的科研条件探索依托基层科研单位建设特色作物试验站。
2014年11月,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方案》,其中,由自治区农业厅和广西农科院联合,在有条件的特别是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所在县(市、区)农科所,分批建立50-60个特色作物试验站。这不得不说是市县农科院所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改革不改变原来基层农科所的机构编制、管理体制,通过建立特色试验站,农科院对试验站进行直接的项目支持和业务指导,在加上改革县级农科所之前的“分院改革”,广西农科院形成了一个本院、七个分院、六十个特色作物试验站“一本七分六十站”的科技研发推广体系。
“原来的三级农科院没有良好的协作机制,‘一本七分六十站’给三级农科院所明确身份定位。”广西农业厅科技处处长陈明伟说,“自治区农科院更像大脑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分院更像身体可以起到更好的联结作用,而试验站就是‘腿’可以把技术落实到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