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短板”究竟“怎么补”
(一)理清农业“补短”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扎实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为抓手,以健全现代农业制度与政策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补短”方式,优化“补短”路径,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
(二)明确农业“补短”原则
一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重点防止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问题。二坚持创新引领,规范推进。创新“补短”方式,要规范和优化创新行为,防止发生“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式创新。三要坚持有序推进,健康持续。追求“得实效、有长效”,不能只顾眼前、只看局部,防止“越补越短”。四要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既综合施策,又重点突破,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五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充分考虑各地各类差异,防止“一盘棋”下全国“一竿子”插到底。
(三)提出农业“补短”对策
1.统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要统筹制定“全国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步分区实施。其次要指导地方县市或地市做好具体规划,推动连片实施。第三要统筹使用相关财政资金。第四要探索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支持、连片推进的建设与管护办法与机制。
2.依托专业农户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提升新型主体质量。首先要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其次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组织方式,分产业、分工种、分群体组织培训。第三要重点培养农村优秀人才,并按地区、分专业和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轮训。
3.快速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首先要推动实施“重点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其次要推动实施“现代种业建设行动计划”。第三要切实提高农机具供给多样性和适应性。第四要着力探索和推广一批集“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深耕深松”等绿色增产模式。
4.大力推进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首先实施“耕地和水资源质量提升行动”。其次要实施最严格的林地、湿地保护制度;加强荒漠化、石漠化和风沙源治理,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第三要提前执行“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计划”,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首先要倡议构建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行动计划”。其次要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利用监管。第三要积极支持市场主体利用区域性水土、区位、人文资源优势和“互联网+”机遇,抢占地域品牌高地。
6.健全农业支持政策体系。首先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支出;优化“黄箱”政策,拓宽“绿箱”政策;明确财政资金支农的公共目标。其次加大财政撬动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信贷产品、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农业补贴、农业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第三要完善并严格落实农业设施用地政策。
7.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首先要加快农业“大部制”改革步伐,推进涉农部门职能整合。其次要整合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增强县级政府及农业部门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权限。第三要改革农业公共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具有农业公共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办法。
(农业部党校调研组,执笔:朱守银刘红岩薛建良赵军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