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客户到柏乡粮库看到储粮后,都惊叹不已:怎么跟新粮一样?!
粮食系统有个优良传统,叫“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让粮食不坏,实属不易,将“不坏一粒粮”提升到“保鲜粒粒粮”,更是一大难题。从“不坏”到“保鲜”,柏粮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资料图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APEC粮食标准互联互通研讨会”暨“APEC小农和中小企业粮食减损技术、经验和有关行动高级别研讨会”上,柏乡粮库主任尚金锁作为全国唯一被邀请参会交流发言的基层粮库代表,介绍了利用气候变化规律研发出的绿色无污染的生态储粮实用技术,引起与会代表关注。
秘鲁国家质量机构会员单位代表戈罗丽亚·卡斯特罗说:“秘鲁气候潮湿,在粮食储存环节的损耗率非常高,尚金锁介绍的利用气候规律保管粮食的科学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受到APEC经济体专家代表一致好评的柏粮储粮经验,就是《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和在示意图指导下完成的两项科学保粮新技术。
《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是一张坐标图。记者在柏乡粮库道德建设展览馆墙面展板上看到,13条曲线,把历年来的粮食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历年来的大气温度,1981年每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历年来的大气相对湿度、1981年每天的平均相对湿度,历年来的粮食平衡水分、1981年每天的平均平衡水分,每天的风速风向,以及害虫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活动状态和粮食的安全状态等,都用坐标法直观地标示出来。
这张示意图凝聚了尚金锁6年2190天的心血。从1976年到1982年,每天凌晨2点、上午8点、下午2点、晚上8点,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观测了8760次,积累了6.2万多个数据,原始资料存了一麻袋。温度、湿度、风速、雨情,仓温、粮温、仓湿、粮湿,虫、霉、鼠、雀……应有尽有。
这张示意图全面系统地总结并揭示了储粮中的十大规律。其中包括:历年来的大气温度变化规律、大气相对湿度变化规律、粮温变化规律、粮食平衡水分变化规律、风速风向变化规律,不同的温湿度条件下,虫、霉、鼠、雀的生存、繁殖、危害规律,以及大气温湿度和风速风向对粮食平衡水分的内在影响变化规律等等,对于探索和研究安全储粮技术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
这张示意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看了示意图和文字说明,就知道每月、每旬、每天的保粮工作重点。它广泛适用于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对做好粮食保管工作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被业界称为“科学保粮小词典”。
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国家粮食储检专家认定,这张示意图属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对于储粮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仓廪实,天下安”。对粮食有着深厚情感和深刻认识的尚金锁说:“粮食是老百姓的命,管好粮是天大的职责。”从到粮库工作的第一天起,尚金锁就下决心:这辈子,就把自己交给“粮食”了。
为了保鲜粒粒粮,尚金锁养过3年虫。各种各样储粮害虫在瓶瓶罐罐里养了27种,经过长期观察,他发现害虫完成一个世代(卵-幼虫-蛹-成虫)的周期,需要45天。卵的抗药力是幼虫的100倍,蛹的抗药力是成虫的80倍。适合害虫生存的温度是20-32度,空气含氧量是20%-21%以上。根据这些规律,他们先后研究试验完成了低药杀虫、热沙和冷沙压顶等技术,从少用药到不用药,通过控制粮食的水分和温度,抑制害虫和霉菌的生长。
保鲜需要降水分防霉变。农民送来的新粮食含水比较高。怎么把水分降下来?尚金锁用了5年的时间试验完成了“高水分玉米自然通风降水技术”,自行设计了钢构通风仓,创造出“金钱孔”式通风垛,根据不同水分、不同储存环境,采取不同的标包、码垛形式,适时通风苫盖,实现了不用烘干,不用晾晒,就可以使高水分玉米降水、保质、保鲜,与传统方式相比,可降低费用50%—70%,破解了高水分玉米保管难题。
大豆保鲜难,难在温度超过25℃大豆就会走油,柏乡夏天的最高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40℃以上。为了解决大豆不耐高温容易走油的问题,尚金锁用了3年零5个月时间,研究成功“大豆包衣安全储存技术”,采用这项技术,三伏天大豆仓内平均粮温不超过15℃,最低只有8℃,大豆保管三年零五个月,除完成入仓熏蒸过一次外,直到大豆出库再没有用过药,也没有虫害发生,出库时大豆发芽率96.5%,粗脂肪酸价、蛋白质溶解比率等各项指标新鲜如初,粮食保管自然损耗率为万分之一,仅为国家规定的粮食保管自然损耗率的1/20。
尚金锁说:“管好粮,不仅让百姓吃饱,更要让百姓吃好、吃出健康。”为了实现多年的梦想,尚金锁又开始了对我国主要口粮小麦的保鲜研究和试验。他利用控制仓温和粮温下降速度,缩小粮堆温差,确保储粮安全,取得了较好效果。这些年来,柏粮已发明创新无虫无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态环保科学保粮实用技术16项,其中4项填补省内空白,3项填补国内空白。
尚金锁说,粮食保管工作是一项事关粮食安全大局的技术性的基础工作。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更多、更先进的科学保粮技术被开发、应用,推动粮食仓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