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必经之路。随着我国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加快转变、大型农村合作社逐渐增多、农业机械科技的创新升级,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专业从事一定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高技能农业从业者。肯学习擅钻研先进农业文化知识、拥有先进农业耕作与管理理念、具备将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的市场营销能力等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掠影
应对:利用新媒体“玩转”移动智能培训系统
“现在年龄大点的农民就算别的不会,手机玩得可溜了呢!什么上网、微信、淘宝都不在话下,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辽宁省辽中区刘二堡镇的老王半开玩笑地说。
在记者到各县市采访农户通过什么方式获取新闻资讯时,90%都会回答使用手机。并且根据2016年11月清华大学与腾讯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天使用手机移动终端在3小时及以上的用户比例为46.6%,日均使用超过1小时的用户,占比达81.5%。可见,智能手机已成为新媒体时期的重要终端设备。
因此,加大农业新媒体投入力度,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智能设备实现针对性培训是未来发展方向。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机手培训工作,探索农民接受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新模式。可以建立“线上+线下”的新型培训模式,把自主报名选课、在线指导、培训反馈、求助报修等多种功能整合到统一的智能化平台上,既方便相关部门统一管理、收集培训信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针对性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农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课程,根据农忙时间合理选择培训时间。
我国一些县市已在农机新媒体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初探。据了解,日前湖南省安乡县农机局与湖南鹏远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安乡县农机大数据新媒体平台,预计该平台将于今年12月上旬正式投入使用。届时该平台将涵盖农机化工作的全部管理系统,包括农机驾驶员无字化考试平台、农机具移动的动态管理平台、农机合作社管理平台、农机维修管理平台、农机跨区作业平台、农机具及驾驶员的牌证管理平台、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实施情况。该平台将提供全县农机运行实时监测,为农机管理者提供及时、跟踪研究数据,农机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后,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这将大大提高农机的管理效益。
思考:理论与实践同行,管理与反馈并重
“虽然也参加过培训,但大部分都是理论的东西,那些专业术语还是看不懂,也不知道自己的地适合用什么样的机器,而且好多智能的机器不会操作。”河南省夏邑县北岭镇孙后寨村村民老李无奈地说。
“虽然之前购进了一批电脑智能控制的收获机,但因为没有会操作的农机手而大大影响农作质量与效率。一个熟练的农机手可耕种50亩/天,而没有实践就临时‘上岗’的农机手只能达到30亩/天,不仅农作安全得不到保证,耕种质量和效率也不高,对机具的损耗也很大。”辽宁一合作社理事长老于正苦恼着。
虽然利好政策、先进技术可以帮助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但真正种地耕田的还是这批农机手们,如果他们不能掌握这些先进的技术,就不能发挥真正的价值,提高生产力。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和合作社经营的不断扩大,通过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完成高质量、规模化农业耕作方式是必然趋势,这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常态。而这些实现的关键就在于,培养一批批熟练掌握操作和维修各类农机具的新型农机手,这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推力。
因此,在建立健全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新型农机手培训体系工作上,应加强实地操作指导,综合运用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实践技术。各地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以农机校、农广校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联合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等广泛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中,定期定点对农机手的培训成果进行实地检验与测评,对农户的实践效果、存在问题、培训需求等反馈给上级部门,以便制定出更加明确、针对性强的培训目标,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培训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关系“三农”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结合各地实际大胆尝试,创新路径和方法,助推我国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