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精耕细作才能出效益
2016-11-15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这篇稿件的采访并不十分顺利。合作社本身不情愿谈退地的事。原因很简单,可能觉得毁约不是一件光彩事。其实,当时流转土地是为了盈利,如今挣不了钱就退,说起来也能够理解。

土地流转.jpg
资料图

  怀着美好的愿望兴冲冲流转土地,却铩羽而归,很是遗憾。听着他们的讲述,逐渐明白了一个经典的道理,精耕细作才能出效益。

  一亩地挣100元,1000亩地挣10万元,算起账来是这个逻辑,而种起地来却不完全是这个结果。规模经营听起来很美。种地可以全部实现机械化,新型农机、农业新技术就可以得到推广,种子、化肥、农药直接从厂家进货等等……好处可以说上一箩筐。然而这都是建立在一切正常的基础上:适时播种、适时浇水、顺利出苗、茁壮成长、准时收获、及时销售。而规模过大,这些常规的过程就很容易出问题。

  因为设施的问题,因为雇工的问题,因为市场的问题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益。采访中有位农民谈到,有一年小麦浇头一水时,因为机井不够用,有几块地晚了几天,结果苗没长起来;还有一家合作社土地流转基数太大,却没有足够多的劳动力和管理能力,导致种植的胡萝卜直接烂在地里。

  出现这些意外,症结就在于面积太大了。规模有了却赔钱,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近几年农资、人工价格飞涨,面积太大,管理起来就是个事儿,再加上天气原因减产、市场原因降价等,赔钱是跑不掉的。

  俗话说,有多大的碗就盛多少饭。人的精力、能力毕竟有限,要把农业生产、经营搞好,规模化一定得有“度”。

  还有品质问题。去年,一条“中国游客在日本以1500元人民币抢购5公斤日本大米”的新闻引热议。虽然国内舆论哗然,但天价并没有阻挡一些中国消费者购买日本米的热情。日本媒体近日称,瞄准了中国巨大市场的日本粮商们准备组团把日本大米出口到中国市场。

  精耕细作,不但是稳产高产的基础,也是提高粮食质量的关键。如果能做到精细化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中国大米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和洋大米一比高下。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196811-1.html

标签:农机 效益 才能 精耕细作

上一篇:高产量高库存对上高进口 中国粮食“三高”矛盾如何解
下一篇:云南:青贮玉米成新兴致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