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10月11日,经过一路颠簸,记者一行终于抵达陕西吴起县白豹镇沟门村石湾梁。不远处的山顶上,白豹镇镇长梁学杰正忙着查看新栽的果树。放眼望去,一道道山梁秋色已浓。
资料图
“现在正是苹果秋季栽植的季节,这些树是今天新栽的。”梁学杰的脸晒得黑黑的,他告诉记者,白豹镇自然条件相对好一些,全镇耕地6万多亩,眼前的这片地打算建成一个600亩的山地苹果示范点。他们的目标是在3年内,把山地苹果发展到3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吴起县既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出发点。这里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全县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山大沟深坡陡,干旱少雨,土地贫瘠。
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当地人认识到,广种薄收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近年来,吴起县坚持“稳粮、兴果、强畜、扩菜”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主导产业建设为核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吴起县有1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3个市级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吴起县农业局副局长邵廷发出身农家,学的是农,干的也是农。他告诉记者:“我们县农业人口有10.6万,只有把产业发展好,才能促进经济转型。目前,以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已初见成效,全县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550座,年产瓜菜7.8万吨。另外,山地苹果产业也快速发展,新建园5.6万亩,5年左右就会挂果。”
“县里的农业变化非常大。当初,我在学校学设施农业时,总觉得实现现在的成果是个梦想。如今,梦想已成现实。”邵廷发说。
从县城出发,沿303省道一路向南就抵达白豹镇。路边,一排排温室日光大棚成为新的风景。
土佛寺村的大棚里,62岁的村民张树明正在给甜瓜苗掐尖。“这是集中育苗点,我们合作社的苗子都在这里育好。走,去看看我承包的棚,西瓜已经熟了。”棚内,西瓜、甜瓜生机勃勃,一个个拳头大的小西瓜挂在藤蔓上,张树明说,“去年,我承包了两个棚,每年承包费3000元左右。第一年投入大,去年我卖了一茬瓜,纯收入2万元左右,今年的纯收入预计在8万元左右”。
白豹镇宇龙西甜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凯彪告诉记者,合作社2010年8月成立,现有160户、1000多人,建起了248座日光温室大棚,“2008年,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我们村还很穷,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为了带领大家致富,我到处学习,到山东、海南看人家的设施农业”。
意识到设施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张凯彪多方争取资金,并在2010年建起了40多个大棚。村民怕风险大,他索性雇人种植了20多个大棚蔬果,当年就见到了效益。村民们纷纷承包大棚,村里的产业发展开始加速。
如今,合作社注册了“宇龙香”品牌,今年正在办理有机认证。由于品质好,他们的甜瓜、西瓜每斤分别卖到30元、20元还供不应求。“我们用的是有机肥,不用农药,产品口感好不愁卖。西甜瓜一年能种两茬,一个大棚一年投入不到一万元,纯收入在六七万元左右。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建羊场,搞农家乐。”谈到未来,张凯彪充满信心。
除了发展农业园区,山地苹果正成为吴起未来发展的希望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职业农民。这些天,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吴起县分校校长闫占雄特别忙:“现在正是秋施基肥的时候,农广校的老师是农技专家,学生是农民、基层农技员、村干部,课堂就在田间地头。除了空中课堂,更重要的是要手把手教,我们大部分时间在果园里,教农户怎么管护果树。这两年培训重点是山地苹果栽培技术,现在根据季节特点搞培训,努力把果农培养成行家。”
过去,吴起发展主要靠石油,农民多围绕这条黑色产业链打工。这些年,低迷的油价倒逼吴起加快产业转型。
“发展山地苹果吴起县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土地也比较多。”在吴起县果业管理局局长段兴明看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过去“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难以维系,危机感给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过去,我们也曾抓过这个产业,但石油产业赚钱快,农民的认识比较滞后。2015年,县里把苹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时期末,发展20万亩山地苹果、10万亩吴起楸子,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县领导包抓村组苹果产业发展,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讲政策、算经济账。”段兴明告诉记者,苹果树的生命周期一般在50年左右,一亩苹果树管护得好,纯收入1万多元,“这是能富两代人的产业,也是陕北农民长期稳定的致富产业”。栽下苹果树,收获新希望。再过3到5年,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将是一片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