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县整建制推进
近年来,农业部在全国开展高产创建,以高产为目标、以万亩片为单元,集成推广先进技术,创造了一批高产典型。在前期高产创建成效明显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解释说,一是供求形势变了。目前我国稻谷供求平衡有余,小麦基本平衡,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进口持续增加,棉油糖保持一定水平的进口。总体看,粮食供求矛盾小了,为结构调整赢得了空间。二是发展环境变了。过去,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等供给问题,大量开荒种地、围湖造田和开采地下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环境亮起了“红灯”,粗放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曾衍德表示,过去开展高产创建,目标是追求高产,提出了“6、7、8、9”的目标(小麦亩产600公斤、一季稻700公斤、玉米800公斤、双季稻900公斤)。现在,不单纯以高产论英雄了,在追求高产的同时,还要注重高产与高效相统一、生产与生态相协调。为此,今年改变了过去以万亩片为单元的创建方式,在重要农产品主产区,选择288个生产基础好、优势突出的县开展整建制创建,实行优中选优、集中打造,实现高产高效的统一、生产生态的协调。
“围绕绿色生态,河北制定了明确的目标”,河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副调研员王俊先说,要求示范县必须建立以绿色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核心区粮食亩生产用水量要减少20%左右,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5%左右;棉花亩生产用工减少10%左右,化肥、农药使用量下降5%左右。重点推进统一整地、统一供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等统一作业,使得核心区内田成方、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
节本增效才能实现高产高效。吉林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相洋说,吉林组装配套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以及粮豆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等耕作模式,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精准化,提升了经济效益。既考虑实现高产,挖掘增产潜力,也兼顾投入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一些玉米产区,不计成本应用高产技术的产量最高可达900多公斤,但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和投入产出比的合理区间,确定该区域目标产量为650公斤。
技术与服务创新
思路创新之后,技术模式和服务体系也要创新。技术模式创新有两种,或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资源、技术和效益瓶颈,开展攻关,实现单项技术的重大突破。或将现有的节水节肥节药技术进行组装,形成可复制的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潘文博说,目前看,仅依靠单项技术带动大面积增产的难度很大,带动绿色高效的难度更大,需要对现有成熟技术进行集成组装,打好“组合拳”。基于此,所有的创建示范县都要组织栽培、育种、植保、土肥、农机等方面的专家协同推进,既要争取单项技术有突破,更要有技术组合的创新。
农业投入品“三减”是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保证。黑龙江省绥化市开展减化肥、减化学农药和减除草剂的“三减”行动,解决投入品施用效率不高问题。兰西县水稻种植示范园区是绥化市首个“三减”栽培模式的示范区,通过加大新型农机推广,插秧过程即可完成带肥、带药作业程序,水稻每亩可节省成本60元左右,增产5%至7%。黑龙江农技推广站站长芦玉双说,全市19个县示范推广农业“三减”模式,已落实面积1046.7万亩,实现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色植保技术全覆盖。目前,在示范县每个乡镇都建立了试验田,重点示范新肥料、新药剂、新药械,形成了适合不同地区的科学减量施肥和用药模式组合。
集成技术模式后,谁来引领服务成为关键。潘文博认为,整县制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必须推进机制创新。一个是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使其成为项目承担的主体。另一个是扶持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植保、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推行代耕代种、代收代储、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等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是绿色高效生产的一个有效手段。但小规模农户往往动力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则不然。今年,江苏省启动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安排1000万元资金扶持建设了28个示范基地。“通过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周边农民积极应用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新技术。”省农委农业局副局长潘光照介绍,在项目推动下,今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应用面积达14.4万亩。在此模式下,生态稻米市场受捧,价格是普通稻米的5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