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发展:多种障碍壁垒难题的破解
实践表明,粮食产业联动发展的过程,既然是多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包含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势必涉及到多产业、多行业、多领域,乃至政府、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资源配置;既然“多要素联动”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势必要突破和破解多种障碍壁垒才能实现有效的联动。
譬如,观念障碍。苏北一个县有个“粮王”租地种植了数百亩生态大米,由于资金紧张,将儿子彩礼钱都投进去。尽管他生产的稻米真正绿色生态,但他自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走不出“自产自吆喝”的传统营销观念老套套,万余斤优质米滞存家中。兴化市陶庄“生态水稻绿蛙园”,打破“稻蛙共作”模式局限,加上蚯蚓对生态的修复,形成“稻蛙蚓共作”新模式,同时,安上“全球眼”,生产过程实时在线,产出的优质稻米俏销价高。
政策障碍。一些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粮王”们,都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反映:粮食仓储建设用地批复难,粮食烘干设施投入享受不到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今年夏粮收获和收购期间,流转仓储不足,或烘干能力跟不上,导致粮食受潮霉变的,并非个别。还有种粮补贴政策,落实不合理、不精准、不到位现象也时有发生。
体制障碍。有个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粮王”,由于仓储紧张,想跟国家粮库合作投建仓储。可是一厢情愿难遂愿。答复是民资投建,必须具备什么什么条件,得到多少层级的批准。政策的门槛和体制的障碍,让“粮王”们望“梅”也止不了渴。与之相反,南京、淮安等地供销社系统,打破体制障碍,与江苏汇隆公司和当地粮食生产经营大户联合,共同搭建农村发展要素交易平台,组建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载体,多要素联动发展,效果多方面显现。
市场障碍。市场经济规律表明,无论什么要素多少要素的投入,最终实现产品价值商品价值,都离不开市场的接受、认可和体现。由于现阶段粮食生产经营效益普遍偏低,粮食生产经营者在打造品牌、营销市场等方面,或是囿于观念局限,或是由于能力和实力的不足,往往生产有余,营销不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也不够或不到位,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让人看到希望和机遇的是,在采写这篇稿子之前,记者又受到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的邀请,参加《江苏省“十三五”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规划》研讨。记者认真研读了该规划,看到里面有一系列参与农业多要素联动发展的举措,特别是利用供销社系统的网络,推动农产品和工业品双向流动,为农民拓展市场、营销农产品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扎实具体的措施和途径,是“粮王”们很好的联动机遇。
当然,需要破解和破除的障碍和壁垒,还不止于此。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认为,我国正处在一个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关口。转换的核心是从投入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经济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是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动力,两者的相互补充和配合,多要素的联动发展,既是创新驱动的源泉,也是创新驱动的归宿。江苏“粮王”们的联动,江苏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的优化,或许正是我国粮食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