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育秧是我国水稻生产的首要环节,是稻谷丰收的基础,有 “秧好半年粮”之说。但育秧耗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越来越不可持续。吉林省前郭县孟庆昱、矫丽荣夫妇创造性地利用秸秆制作水稻育秧盘,不用土、省人工,还为秸秆综合利用找到了好出路,实现农业生产链条的闭环,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资料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挥汗如雨的劳作场景正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然而,每年春季育秧是稻农躲不过的苦差事,着实要累上一阵儿。
“开春一解冻就要四处取土,拉回来先粉碎,至少要筛3遍才能去制作秧盘,又累又脏,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活。”吉林省前郭县白衣拉嘎乡三家村村民李仁无奈地对记者说道。
水稻旱育秧或将无土可取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水稻旱育秧技术,因其具有秧龄短、秧苗壮、可机插、省稻种、产量高等经济效益高的优点,迅速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普遍栽培方式。
不过,旱育秧对苗床土的要求很高,土质细腻而且要偏酸性,pH值在4.5~5.5为宜。一般旱地大田因常年使用除草剂会对秧苗产生药害,农民大多到土坡、河床、林地取土。“我种了60亩水稻,要育秧1600盘,1盘要7斤土。”李仁说,理论上1.1万斤就够了,实际上每年要买1.5万斤左右的土,得花一两千元。这是因为土壤中石子和黄胶泥都会被细筛出去不能用,浪费很多。
前郭县大部分土地偏碱性,相当一部分还是盐碱地,一旦土壤pH值超过10,即使加酸调和也无法用来育秧。经过一二十年的育秧,能取土的地方所剩无几,河床坑坑洼洼,林地树根裸露。于是,有的人打起了草原的主意,将表层土挖走售卖,不少草原变成了沙地;还有人打起了稻田的主意,到别人家的地里偷土。每年到三月底,全县会进入缺土的紧张气氛,家里有良田的农户都会严阵以待,要防着有人来偷土。
前郭县的问题还不算太严重,至少目前还有土。据了解,黑龙江个别地方由于太缺土,有人去挖河堤上的土,甚至有人不得不用含有除草剂的旱地大田土而导致秧苗枯死;南方稻区土地更为紧张,多用草炭土,这种土不仅价格贵而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据测算,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年需158亿张秧盘,1900亿斤土,每年因水稻育秧损失的土地面积达17.2万亩。若无得当措施,水稻旱育秧将面临无土可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