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我们说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也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搞农业,我们国家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进口一些拾遗补缺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也是快速上升,2015年我们进口了3272万吨谷物、8169万吨大豆、447万吨油菜籽、485万吨食糖、176万吨棉花,我们还进口了八九百万吨的食用油,大概常年在七八百万吨,但是进口食用油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我们国内加工,国内企业开工,我们的工人还可以就业,我们的财政还可以拿到税收。这些我方才报的数字,如果折合成土地,它大约相当于8亿多亩的播种面积,请同志们注意,不是耕地面积,是播种面积,因为我们国家复种指数比较高,18亿亩耕地,但是播种面积24亿多亩。实事求是讲,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一是我们有缺口,需要进口,另外确实要是算大账,它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水,所以我们是两个资源,不是关起门,该进口也要适当进口一些。
但是同志们,我们绝不能顾这头忘那头,知其一不知其二。进口农产品也相当于进口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内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造成冲击,减少农民就业和增收机会。为什么各个国家农产品进口都是敏感问题?它主要不是个经济问题,是个社会问题。我也算了一下,我们国家2亿4千万农户,18亿亩土地,现在土地多了一点,变成接近20亿亩,当然有1亿5千万亩不稳定,有的没有耕种条件。大概念是每个农户七八亩地。同志们算算,8亿多亩播种面积至少折合成7亿亩地,对劳动力影响多大?至少相当于进口了1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如果进口1亿劳动力那还得了吗,社会怎么稳住,庆幸的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改革开放,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我们有2.7亿农民工,其中1.7亿进城了,要不然那可是不得了。所以我们要适当进口,但是如果没有适当节制敞开进口,就会有大量农民没活干,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民两头都要顾,不能只顾一头。所以说发展农业,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民生就业账、社会稳定账和执政基础账。很多国家对农产品进口都很慎重,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主要也不是差钱,而是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安全和农民就业。同时,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全球粮食贸易量有限,加上国际农产品市场集度高,依赖国外保供靠不住。总之,端好中国人饭碗,既要立足国内,又要适度进口,不进口不行,进口多了也不行。为此,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们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好进口的力度和节奏,确保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绝不能靠买饭吃、讨吃过日子。
二是保收入,让全国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收入得增长。到2020年,中央规划的是农民人均收入要实现翻番,特别是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拉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高出近2万元。而且农民收入是全国平均,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很大。像上海,2015年上海郊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5元,比全国高出一倍。甘肃多少?甘肃人均仅为6936元,这两个地方差距很大。所以缩小城乡居民和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难度很大。目前农民就业和工资增速“双下降”,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两大支柱增长乏力,所以农民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刚才说两大支住,农民收入靠四块结构,一块是家庭经营收入,一块是打工的工资收入,一块是财产性收入,还有转移性收入,国家给的。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打工工资收入占比接近90%。现在这两大支柱都不乐观,为什么?家庭经营收入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在下降,打工现在我们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很多企业也挺困难,你让他增加用工,或者增加工资都很难。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保持农民收入年均增速6.5%以上,确保农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为此,要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政策体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力争保持“两个高于”的好势头。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广辟农民工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是第二个保收入。
第三是保生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压力。这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我们用十分有限的水土资源养活了十几亿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四海无闲田,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好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华北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另外南方有些地方,土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阶段性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十三五”农业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当然我们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问题要历史性地看、辩证性地看。我们经历了长期不得温饱的年代,在温饱没有解决、生存还成问题的年代,是很难顾上考虑资源环境问题的。所以过去我们一些地方搞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在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有苦恼,尤其是东北地区,玉米秸秆成了灾,放在田里不行,第二年庄稼没法种。弄到家里,过去靠它烧火、做燃料,现在不需要了,燃料多了。放在田里烧了也不行,污染空气,特别像华北平原、江淮平原更麻烦,一年两季,麦子收了种玉米,玉米收了赶紧种麦子,你弄到别人家,别人家也不要。我在以前当农民的时候哪有这个烦恼,那时当村干部处理什么问题,两个农民闹意见,吵起来,因为你一不留神上我家苞米垛抱柴火。现在情况变了,大家都不需要这个柴火了。还有养殖,我们的养殖多了,全中国一年出栏6亿7000多万头猪,大家算算平均两个人吃一头猪,我们还有那么多牛肉,鸡肉、鸡蛋就更不用说了。5000多万吨猪肉,牛羊肉1000多万吨,鸡鸭鹅肉2000多万吨,接近7000万吨的鸡蛋,接近4000万吨的牛奶,等等。养那么多牲口肯定有畜禽粪便产生,大家看过电视剧《老农民》片断没有,里面有很重要的情节,两个合作社上城里掏大粪,被抓住了,跟作贼一样。那个年代哪里会有畜禽粪便的污染,所以我们也要历史性地看。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问题,而且我们现在有条件,能腾出手来解决环境问题。所以保生态我们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为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更多的环境空间。为什么辩证地看,如果说为了保护环境不养猪了,不种地了,那是不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还得辩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把农业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优先的位置上来。这是我想讲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十三五”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发展主线和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