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2400多亿斤,实现“十二连增”。但与此同时,粮食库存量、进口量同样出现增长局面,暴露出粮食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的明显矛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粮食连续增产,为稳定物价、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面临库存大幅增加、市场价格下跌等问题。
资料图
如何破解?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指明了方向。两会期间,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协委员们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改革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去年中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从总量上来讲仍有400亿斤的缺口需要进口来弥补。在粮食品类上,小麦大体供需平衡,稻谷略有结余,大豆缺口非常大,而玉米则供过于求。这揭示出两个基本矛盾: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在不断增长,但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在供给方和需求方还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中国的粮食生产成本高,价格贵,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竞争力。
陈锡文说,粮食生产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三个重点:努力追求粮食总供求平衡,提高和稳定粮食产能;加强粮食品种结构调整,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创新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率。
陈锡文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创新和改革,科技创新能够推出更优良的品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要进行农业组织创新,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基础要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耕地流转集中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效率。
农产品生产应做精细考虑
不仅是粮食,一段时间来,在我国山东、陕西、山西、辽宁、广西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多种农产品“价低卖难”的现象,农民收入锐减,生产积极性受挫。
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夏庆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产品产量增加,部分农产品种植模式落后,产业化、品牌化程度不高等,是造成“价低卖难”的主要因素。要妥善解决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选择。
夏庆友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加大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力度,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他认为,农产品生产,未来应做精细考虑,不仅要培育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而且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还要加入当地的生态文化,这样不仅能生产出有差异化的农产品,而且容易打出市场品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要壮大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各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白先进说:“我国农业依然以小农经济的小生产为主体,务农人员数量多,文化层次较低,农作物品种和农艺措施较为单一。因此,农技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但是,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编制不足、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业、补充人员难等问题。从推广体系层面来看,乡镇一级依然是短板,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于技术的需求。”
“我想呼吁一下,在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培训方面,国家能不能给予一定的倾斜。”白先进说。他建议在高等农林院校中,实施完全免费农业教育,缓解并争取解决农林院校生的供需矛盾,政府也要为农林院校定向免费生提供或指定就业去向,指导他们到区、乡、镇等农业第一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