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午,看到粮仓剩余的60多万斤玉米被粮商拉走,息县种粮大户柳学友和他的儿子柳林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笑容。
资料图
“算是赢得阶段性胜利啦。下面主要精力就是抓紧种麦,争取在一周内全部种完。”老柳布置“作战”任务。
“把心放肚里吧,爸,我和工人们多加点班,肯定能提前种完。”小柳信心十足。
秋收以来,爷俩觉得好久没像今天这么轻松了。
开收前,爷俩根据各自优势,明确具体任务:粮食外卖,麦种、肥料购置,承包费交付等由农忙作战经验丰富的老柳负责;车辆调度与维修,玉米的抢收和烘干,小麦播种归年轻力壮、农机技术过硬的小柳包办。
10月8日正式开收至今,小柳每天早上5点起来,草草吃过早饭后便开始检修设备、联系车辆,然后到地里收割,装运,拉回农场烘干,直到深夜帮忙干活的工人都回家了,他才带着一身灰尘和疲惫回来。
老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断叮嘱小柳,别这么拼,多找些工人干,可别累坏了身体。小柳说:“累了歇会儿就能缓过来,不用担心的。”
老柳拗不过,自己也确实分身乏术:300万斤的玉米他得联系买家,想法尽快卖出去;周边来烘粮的农户,他得想法给他们调配时间;为数不少的地租,他得按时交到农户手里;40多万斤麦种、肥料必须得提前准备到位,不能耽误播种时间;新租地块还得尽快平整,才能更便于机械化作业。
“农忙时节对我们来讲就像跟时间和天气打仗,闲不下来。习惯就好了。”老柳感慨良多。
小柳懂得父亲对土地、对农业的深情。正因如此他决心做好“农二代”。可他不希望父亲再这样操劳。“我争取用两年带出能够顶替我的人,这样我就能替父亲分担更多。”小柳认真筹划着。
老柳听后,满意地笑道:“我身体好着呢,还能和你一起再干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