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一晃将过。经历房地产降温、外需萎缩、下行压力加大,湖南经济列车始终运行在中高速区间,重要原因便是农业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粮猪安天下。湖南的“十二五”,物阜粮丰,仓廪充实。粮食年总产量增至600亿斤以上,生猪年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
广袤田野,悄然嬗变。机械替人工,一个大户就能种田上千亩;标准化种植、健康养殖渐成主流……新的生产方式,令“老把式”也大开眼界。
“十二五”,湖南农业加快迈向现代化。
“机械替人”轻松种田
10月底,稻黄飘香。长沙市望城区种粮大户袁虎,驾驶着收割机,有条不紊地收割熟透的晚稻。
“今年种2600亩双季稻,产粮食超过3000吨。”袁虎称,种田虽多,但有机械助力,耕种、插秧、收割都不紧张,一周左右即可搞完。
看看袁虎的“家当”。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拖拉机……共有各式机械20多台,加上“育秧工厂”、“ 烘干车间”,资产500多万元。
袁虎的“十二五”,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他感叹,自己的命运与农业现代化紧紧拴在了一起。
传统耕作,种上10亩双季稻,人就累弯腰。如今,机械替人工,大户种田成百亩、上千亩,也是寻常事。
“十二五”,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农业。近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都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首先是机械化。中央加大对农民购机补贴的力度,湖南农业的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落实购机补贴政策,2010年湖南实施中央补贴资金7.4亿元;2014年,补贴资金已增加到13.03亿元,补贴农机达40多万台套,成为南方最多的省份。
2010年,湖南农机总动力4652万千瓦;2014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800万千瓦,位居全国前5位。
回眸“十二五”,湖南着力突破水稻插秧、烘干两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推动水稻生产迈向全程机械化。
今天,全省农机总量已突破800万台套。机械化种田,农忙人不忙,丰产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