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规模近万亩,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冷库等设施一应俱全,年产树莓450吨、玉米460 万斤、马铃薯280 万斤,出栏1500多只蓝狐,年产值1800 多万元,惠及农户近2000 户……一连串的数字,见证了阜蒙县阜新镇桃李村森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资料图
与桃李村村民交谈,时常会听到这样一个名字——森茂农机专业合作社。当追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时,他们会如数家珍地把“森茂”怎样使他们从“ 一把泥水一把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田里解放出来的故事讲给你听。
2009 年4 月,桃李村农机大户张雷联合本村的5 个农户,组建森茂农机专业合作社。他们以农机具折价入股,总价值超过120万元。合作社统一运作、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实行机耕、植保、机收、烘干、收购“一条龙”服务。农民只要把田地交给合作社,就可以坐等收粮或收钱;合作社也赚得了农民的“手续费”,实现“双赢”。
11月6日上午,站在桃李村赵大板屯一望无垠的树莓地旁,52 岁的森茂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张雷手臂一挥:“开工!”一声令下,轰鸣声中,两台大型机器将树莓枯枝连根拔起,等候在旁的工人把树莓枯枝一捆一捆地打好,装上停在地边的汽车。
“以前,树莓枯枝、玉米秸秆的处理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请人收割每亩地价格在150元,人难找,速度还慢。今年,我们把打成捆的枯枝、秸秆以每亩150元的价格送到新成立的生物质能发电厂,这里外里就是300元的差价。关键是解决了禁烧问题,保护了环境。”张雷介绍说。
在旁边干活的农民马树江接过话说:“我把自家1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净得1万元租金后,合作社又雇我到树莓种植基地务工,每年增收近2.4万元,如今种地我是一分也不投、一点风险也不担,还能就近照顾家里,多好啊!”为什么牵头组建农机合作社?张雷介绍,之前自己就是农机大户,前些年,很多村的人外出打工,有些田没人种闲置了,有些田虽流转给愿种田的人,但种田花工太大而且土地流转数量有限。另外,干农机活的人越来越多,但很零散,没有规模,收割机东奔西走拉活难。“遇上活太少的,干下来不赚钱,遇上活多的不敢接,怕干不了”。
把大小农机户集聚起来,一方面可以方便机械化运作,另一方面有利于流转更多田地,生产更多的粮食。于是,农机合作社应运而生。张雷说,国家惠农政策支持合作社,一台粮食烘干机补贴8万多,自己只要出1万多就够了。如今,合作社成员已由建社之初的5户增到112户,拥有各种型号农机具407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2645千瓦,总价值近千万元。
农机合作社一组建就火了,大受欢迎。很多农户纷纷请合作社机耕、机种、机收、粮食烘干,有的甚至全程包给合作社“一条龙”服务。许多愿种田的人敢大胆流转到大量的田地,让合作社来干。据统计,合作社每年服务本镇农户1000多户,作业面积3万亩以上。
“农机专业合作社较好地发挥了对接市场、做大产业、土地增值三大作用,使一家一户想办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难题迎刃而解。”阜蒙县农业局局长雷志学如是说。
张家洼村人均不到1亩田,一些村民举家外出打工。村民王学峰就从他们手里流转到60多亩田,然后入股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一条龙”服务。一年下来,他给流转农户每亩800—1000元租金,自己也小赚一笔。村民李海祥流转到40亩,连续多年请合作社服务。
农机合作社为本镇本村农民耕作的同时,也开展跨区域作业,足迹遍及周边乡镇村屯。大板镇村民罗刚流转到150亩田,去年除了植保、收购,其他农活全部由森茂农机专业合作社包干,今年4月中旬,他又邀请合作社继续帮忙。务欢池镇村民贺景坤、贺景年兄弟俩的130亩农田,连续3年让合作社耕种。在跨区作业过程中,合作社抢天时,分秒必争,在为农民节约成本的同时,又壮大了自身实力。
种田机械化,现在农民改变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合作社社员和许多农户都有灭茬机、旋耕机、秸秆还田机、收割机。为了方便植保,最近合作社还花10多万元,购买1架小飞机,飞机在田间旋转喷药就能有效防害灭虫。现在阜新镇机耕率88%、机收率达90%,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机械化种田,促进了农民增收,仅合作社每个股东年均收入就达5万元以上。2013年1月,森茂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谈到森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张雷充满信心:“一是增加土地流转面积4000至5000亩;二是增加社员50户,带动更多农民致富;三是扩大设施拥有量。”一手摸着市场的脉搏,一手牵着农户的希望,森茂农机专业合作社凭借其“桥梁”作用,日益成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