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丽江市古城区有3000多名农民尚未缴纳前一年的农村养老保险费。“三农通”发布相关信息后,有2149人前去缴费,促进了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
科技支撑平台。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民需求,“三农通”及时发布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农药化肥施用等信息。云南省农科院农经所所长肖植文说,“三农通”组建了400多人的农科专家团队,开通了热线电话,每个工作日至少有8位专家轮流到热线中心值班,为农民提供一对一的咨询解答。
2011年10月,红河州石屏县一个农户有300亩杨梅出现不抽新梢和叶片畸形等症状,拨打专家热线反映了情况。专家诊断系施用多效唑过量,指导农户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
产销对接平台。“三农通”为发布农产品市场行情、价格信息、供求信息等提供了便利渠道,对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滞销和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作用。
去年鲁甸地震发生时,正值当地花椒成熟,地震导致花椒销售困难。此外灾区大量畜圈损毁,养殖户面临无畜圈、无饲料困境。这些信息经“三农通”发布后,地震灾区300余吨花椒、1000余头生猪被及时收购,解了灾区农户的燃眉之急。
就业信息平台。“三农通”发布何处招工、工资水平、上岗条件等信息,成为劳务输出的重要桥梁。县级联络站普遍反映,招工信息受到农户欢迎,对促进就业很管用。如“三农通”曾发布浙江宁波一工业园区招聘2000名工人的信息,红河州元阳县政府主动对接,组织了1600多人前往就业。
十年来,“三农通”累计发布涉农实用信息53万余条次,解答农民群众各类问题8万余条次,出版“三农通”丛书11册。2012年1月,国家版权局为“云南三农通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发放了著作权登记证书。2013年12月,云南省被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三农通”是云南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之一。
打通“最后一公里”,引领农村信息化
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指出,“三农通”信息服务模式搭建了党委政府与农民之间及时、高效、便捷的沟通桥梁,为促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和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好模式、好路子。
“三农通”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开创了农村信息化的“云南模式”,20多个省区市前来考察取经。目前,江苏、山东、湖北、四川、青海、广西等省份按照这一模式进行了推广。有关人士指出,“三农通”提供了几点经验和启示:
一是打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广泛覆盖和有效传播。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互联网分公司总经理李慧认为,“三农通”以普及广泛、使用便捷的手机为终端,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操作简单等特点,打破了其他传播媒介的被动服务模式,保证涉农信息及时、准确、主动传递到农民手中。
二是注重内容的贴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并提供定制化的一对一服务。新华社云南分社新闻信息中心主任邓泉介绍,“三农通”对信息采集发布实行统一标准和分级管理,对联络站和采集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保证了信息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三是创新业务模式,低投入获得高效益,实现了多方共赢。政府不花一分钱,而是通过政策支持,由市场主体为农户提供公共产品;农户不花一分钱,获得了实用的信息服务;运营商提供了经费支持,同时拓展了用户,赢得了口碑。各界人士认为,业务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是“三农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是企业自身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同频共振。马奎、李慧等人认为,“三农通”的宗旨和实际成效与云南移动的使命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十年来,云南移动大力开展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分享信息化的成果,“三农通”就是典型代表。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三农通”在新形势下面临不少新挑战。在传统短信和电话语音等业务的基础上,“三农通”开通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平台,拓展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致力于打造“三农通”升级版,为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