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在菜博会上挑选农机具。
业界普遍认为:打造专业经销商队伍是突破点
在11月1日—5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四川 (彭州)蔬菜博览会上,农机展销分会场吸引了不少家庭农场、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前往参观。“人流量挺大,每天有几十个来咨询,还有不少已经下了订单。”成都桦茂农机公司负责人李正雪认为,展会的意义不在于卖出多少农机,更重要的是经销商能够借此平台,搭建农户和厂家的沟通桥梁,引进更多适合本地的农机具。
那么,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如何?种植户和经销商有什么看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一步采访了业界人士。
种植户提意见——
农机种类少大多“水土不服”
“目前,植保和仓储烘干的农机具还没有太理想的,制约了发展。”彭州彩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光友告诉记者,作为专门提供农机服务的合作社,他已有各种农机具上百台,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不均衡,“比如喷农药,以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为主流,顶多只能算半机械化,两个人一天也就喷20亩,而耕地、播种、收割等实现全机械化的,一天可完成200亩。”
“其实市面上也有一些好用的植保机具,比如日本产的‘井关'’丸山‘等,但一台下来要19至20万元,而背负式喷雾机才100至200块钱。所以农户对前者的价位很难接受。”赵光友感叹,现实的制约让经销商很无奈。
友林农机专合社理事长徐开友告诉记者,他既提供农机服务,本人也种有1500亩蔬菜,急盼土地精耕方面,能依靠机械化实现一条龙作业,然而现实是,“主要的农机厂家集中在江苏、山东,他们的耕作环境与四川不同,一些用于开沟、整厢、起垄的机具偏大,不适合这边的小地块。”
那为啥不平整土地,连片开发,使其适于大型机具?徐开友解释:“农业上的平整土地,不是把高处的填到低处都行了,这样做会破坏了表层土、深层土的上下结构,要几年才能恢复地力。也有在保证土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平整的办法,但是成本就太高了,没有几十万下不来。”
经销商说对策——
多跑厂家和田地实现需求对接
“其实,厂家的机具种类很多,他们也提供’订制‘,根据当地的耕作条件,在原有成品的基础上做升级、调整,或者重新研发,都是可以的。重点在于本地要有一批素质较好的经销商队伍,去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成都农机行业协会副会长李正江说。
对此,农机经销商晋小敏表示认同:“比如水稻收割机,东部沿海多种两季三季稻,矮稻多一些,当地生产的农机适用于长度约80—100公分的水稻。但四川的水稻秸秆更长,约在105公分左右。经我们协调后,厂方又提高了5公分。因需调整,只要对接得好,还是能实现的。”
李正雪也认为,经销农机要不惜脚力:“不在田里,也要到农户家里去调查,否则就不知道他们有啥样的需求。”
菜博会开幕当天,李正雪邀请到某农机生产厂的专家到彭州考察农机市场和耕作条件,他说:“去年在一个小厂订了一款移栽机,虽然只有5万块,但是机型笨重,不适用;所以这次把大厂的专家请来,他们的研发能力更强,有望做出一款性价比高、市场接受度高的移栽机。”
在青岛的农机展销会上,李正雪也有斩获,引进了两款12万元的植保机,加上政府补贴,种植户8万元就能拿下。他道出自己的经验:“通过不断跑市场,我们积累了一个农机资源储备库,但碍于彭州地块分散,只有一两个大户用得上,所以推广农机还是要分两头,一方面做好厂家和种植户的对接,另一方面争取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行业协会支招——
强化培训打造过硬经销商队伍
“网上信息丰富,种植户难辨内容真假;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对大型农机的需求比以前多了;农机的配置也与时俱进,即便一台微耕机,十几年来也不断做着微调……这些信息,都要经销商跟农户做好对接。但另一方面,前期的考察、调研、推广成本不是每个经销商都愿意支付的。”李正江认为,当务之急,是打造一支有担当、素质过硬的经销商队伍,这对四川的机械化水平提升是相当重要的。
对此,成都农机行业协会每年年初、年中、年末至少进行三次业务、政策法律的宣讲,并借机了解经销商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借助协会上通政府、下晓农户的平台,给予更多支持。
“一旦你代理的产品获得认可,即使后来的经销商都跟进,买家还是认第一个做起来的,在前期的售后服务上,你跟厂家的合作也是优势,不会轻易被取代。”李正雪说,这也是他愿意下成本跑厂家、做推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