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彰显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新战略
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相对于传统思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为积极,也更为长远。
资料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凸显出新形势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思路,也是党中央从发展全局出发,基于经济新常态提出的粮食安全重大战略调整。概括来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是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基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二连增。面对粮食的连年丰收,必须清醒认识到:第一,人口众多、成本抬升、刚性需求背景下,当前以及未来时期都必须始终强调粮食安全,不可有一丝懈怠;第二,受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约束,我国粮食连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产量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越来越窄,拼资源拼消耗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新常态下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刻不容缓;第三,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偏低,每当我国粮食供给较充裕时,放松粮食生产现象就会出现。因此,相对于传统的“藏粮于仓、藏粮于民”的基本思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更为积极,也更为长远。
首先,有利于建立弹性粮食储备体系,高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农业技术进步是耕地刚性约束背景下稳定和提高粮食产能的关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统筹了耕地数量控制、质量保障和农业技术进步等多项保障措施,确保了粮食产能与国家粮食需求的动态平衡,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撑。其次,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增产偏向于耕地面积和农化用品等投入要素的增加,带来的耕地后备资源急剧减少、农化用品对土壤造成的隐性损毁难以逆转。“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将国家粮食安全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依靠耕地面积动态调整和技术进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另外,有利于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正处于由行政调节向市场调节转变的关键期,粮食市场的“信号扭曲”极易造成粮食价格和粮食产量的反向关系,给种粮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动态增减,保障了种粮农民的种粮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