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初的黑龙江克山县,室外气温已经降到摄氏零下十多度。广袤的黑土地上白茫茫一片,虽然雪已经停了,但吹来的刺骨寒风仍然昭示着这里冬天的威力。因为还不到过年时候,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尚未返乡,村子里略显冷清。
资料图
不过,即便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妇女,他们大多数也选择将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大户。这不但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能够更高地回报农民,更重要的是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架构在土地上的利益开始分化。
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齐齐哈尔克山县是全国500个产粮大县之一,盛产大豆、玉米和马铃薯。全县耕地302万亩,农户9.8万,农民36.7万。
日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文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进行规范,引导农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凭借地理优势,再加上试点政策,当前克山县正在进行着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试验。
土地流转的逻辑
杨振友是克山县古北乡的农民。东北的冬天本就低温,再加上地面结冰、北风呼啸,村子里冷清异常。年届六旬的他将地流转出去后就一门心思开始养羊。这主要在于种地的综合效益不高。“种地不赔钱就不错了。”
在克山县,农民有种大豆的传统。杨振友全家有一晌(15亩)地,既有连片的平地,也有易涝的洼地。儿子外出打工后,种地的活就落到老两口身上。但是,农资成本的增加和种地收益的减少,让杨振友觉得种地并不划算。
“承包地早就流转出去了,去年养了120多头羊,挣了7万多。今年羊肉价格不行,但也比种地强。”杨振友说,种地不但得操心影响产量的自然因素,即使收成好,价格上不去也影响积极性。
相较于外出务工,农业的收益显然让其后继无人。跟全国其他地方的情况一样,“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克山县的年轻人也纷纷选择“逃离”农村,涌向大城市寻找机会。古北乡乡长陆海军说,这个村原先有100多户,现在只剩不到20户。
近些年来,克山县着力搭建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两转”平台。对于农业富余劳动力,采用“内转外输”方式解决。比如,向外埠输出、依靠项目吸纳、发展畜牧业促进转移。据报道,甚至有村庄260户农民举家迁至省外。
至于“整地”,因为农业效益低,农民更不愿意投入。所谓整地,即雇佣大型机械对土层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蓄水保墒。直接的好处就是提高作物产量。这不是过去农民用“小四轮”就可以做到的。
克山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办公室主任赵洪成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在过去农业生产都是小户经营,很难发挥大机械的作用,测土配方、大垄双行等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难以使用外,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就更不用提了。
在利益面前,农民是现实主义者。杨振友说,“哪怕现在给我地,我都没工夫种了。”原因在于,缺乏资金、管理能力让其无法成为流转大户。那么,单纯种承包地,一年到头,在付出辛苦之余,收益根本无法跟养羊相比。
如今,克山县的流转价格是每亩地400元。也就意味着,每年杨振友都将有一笔固定的流转收入6000元。“农民在外打工,一年都可以挣三四万,再加上这笔承包地流转出去的费用,农民自己会算账的。”陆海军说。
那么土地流转出去后,是否有收不回来的担忧呢?杨振友想了想说,“土地已经确权了,流转的土地也签有合同,总之土地是跑不了的。”赵洪成补充道,现在农地“三权分离”(所有权、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权),所有权在集体,流转出去的只是经营权。
对于每年国家给予农民的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流转土地的大户无法染指。又让农民有了一层放心的保障。“这一部分补贴每年每亩地将近80元。都是直接打到农民账户上的。”杨振友说。
为保证大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连片经营是前提。如果真出现不愿意流转从而影响地块完整性的情况,村集体也会为其调整土地。赵洪成说,类似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只是不多。